劉同學病重住院初期,我曾打趣地鼓勵他把自己的“九九八十一難”寫作成書。當時他笑而未答。後來我再次去醫院探望他,他已是一個連吞咽動作都難以完成的“病入膏肓”的人了,於是我再沒敢問他“寫作”的事。兩年後的今天,他突然給我發來“新鮮出爐”的手稿,毫不誇張地說,我是如餓虎撲食一般連夜讀完的——這是一部用生命孕育出來的力作。
(記者 毛穀子)
因為作品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所以看上去像小說,但內容是紀實的。我想,這恰恰避免了作品陷入日記體的枯燥,或者說避免了醫學科普式的灌輸。而他在抗癌過程中的點滴感悟,正滿足了讀者另一種閱讀渴望——心靈需求,大概這就是作者“治癌也要療心”的良苦用心之處吧。
(出版人 宋福江)
作者寫了三個患癌“戰友”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現實故事。這本書可讀性很強,畫麵感也有,讀它就像看電影,而且讓我流了不少眼淚。
(病友 趙培武)
《笑著·活著》是一麵鏡子,它照出了我們和我們身邊很多人的影子——父母、妻兒、兄弟姐妹還有親朋好友。無論職位高低,富貴貧窮,用心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是我們當下的“首要任務”,別等到來不及的那一天。
(牙科專家 張德輝)
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更好地做一名好醫生,同時,也會讓更多患者學會如何做一名“好患者”。因為隻有好的醫患關係,才能實現“你好,我也好”的共同願望。
(醫生 門玉)
癌症是可以治愈的,自己如何早發現、早治療和醫院擁有高水平的醫術一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治愈癌症,心靈治療更重要。
(腫瘤專家 張小濤)
讀著《笑著·活著》,幾個同學心裏都有個疑問,那就是,麵對癌症,他怎麼能這麼“順”?怎麼就沒讓我看到諸如婆媳戰、家產戰和情敵戰之類的巔峰對決?甚至連大聲嚷嚷的場麵都沒有。直到我讀到第四部分,作者說“放下,一切皆‘清’”,他給了我答案:“放下”則心“清”,因為他們不是“嘴上學佛,心裏是魔”的偽君子,所以才有了他的心“清”則“順”。
(黃宏攜作者大學同學)
世衛組織研究表明,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生活方式和行為起主導作用,占60%,而環境與遺傳因素隻占17%和15%左右。《笑著·活著》給了我這個曾經做過甲狀腺切除手術的年輕人一個很好的警示:愛自己,先得收斂自己。
(美工 劉耀林)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它告訴了我們身體和心靈的關係。如何通過身體症狀自覺自察我們心靈上的陰影?又如何拂拭塵埃才能達到身心合一的健康人生?《笑著·活著》給了我們靈感。
(龍偉攜作者中學同學)
40歲的我,與作者同庚。在日益繁忙、天天重複中,成為貌似社會中堅的不惑男人,所以也變得越發沉默。麵對父母、妻女和朋友,沉默是金,日漸封閉,是經曆得太多嗎?《笑著·活著》給了我答案,隻要用心,生活就有別樣的精彩,活著就應該笑著。
(媒體人 謝旭海)
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身心健康;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白頭偕老;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家庭和滿。這是我讀完《笑著·活著》最真切的領悟。
(銷售業 燕子)
老師您獨有的精神狀態和毅力使您的身體逐步恢複健康,您是一個傳奇,我們這些學生得知消息後除了開心還是開心。師者德行天下,所以福報圓滿!《笑著·活著》讓我們心中滿是對您的敬意和感動,您教會了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健康,珍惜身邊的一切美好。天涯海角有盡處,唯有師恩無窮期!
(趙莉攜作者曾教過的全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