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農村集體企業,那些拿國家工資的科技人才或國家統一分配的大學畢業生,人家肯到這裏來嗎?事在人為——我要擯棄傳統觀念,打破條條框框:千方百計地選聘人才!就連900多年前的北宋名相包拯都這樣講:‘常格不破,大才難得。’難道我們這新時代的共產黨人,還不如那封建時代的官員麼?隻要決心大、態度誠、方法對,就一定能把我們所需的人才吸引進來!”
1995年6月,求賢若渴的劉春海,通過有關部門多次協商和同其本人懇談,終於把天津農學院水產係的本科畢業生孟憲軍,招聘來此一一這在當時全市農村中,尚屬首例。他這真情引才的創舉,在社會上宛若一石擊水蕩銀波的轟動效應,影響甚大、甚好!
為以誠心把這個家在靜海縣的孟憲軍留住,也讓他放心、安心地充分發揮作用,公司與他正式簽訂了合同,明確提出,如果他能用科學技術使養魚場獲得顯著經濟效益,故公司就給他在當地買房,連續幹到3年以上,房可歸己。小孟一看劉春海對他十分真誠和器重,再加上經濟獎勵對他的激發和促進,所以他情緒高昂、幹勁特足!自覺地鏖戰在生產魚飼料的車間和北辰、東麗的兩個養魚池:他一次又一次地精心研製飼料的營養成分和科學配比;又投到魚池裏去做實驗,看效果,總結經驗,提高質量——增加魚的抗病力和促使其快速生長!他就這樣積極主動地日夜忙碌,腦子和手腳沒有閑著的時候。大家都勸他:
小孟呀,你是剛出校門的學生,沒受過什幺苦,別一下子累壞了身體,悠著點幹吧!”
可他卻樂嗬嗬地說:
“國家培養了我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讓我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作用麼。況且我這點表現,要是比起你們、特別是劉總的幹勁來,還差得遠哪!劉總不但決策高明、指揮正確,而且忙裏忙外,帶頭苦幹,我每晚加班研製飼料或到魚池進行實驗、觀察分析,他都是伴我左右,同我一起搞——即使我幹到天亮,他也一直陪著我,真叫我感動啊!他那親切的話語和實幹的行動,激勵和鞭策著我,也給我平添了無窮的力量!說句肺腑之言吧,我一工作就趕上這幺個德、才突出又俯首苦幹的貼心領導,我確實感到很榮幸!這裏就是我的大有用武之地——我不但不覺得累,還總感到有幹不完的工作、時間不夠用哪!”
勤奮出成績,科技產效益。僅兩年,劉春海他們就把背著百餘萬元重負的原養魚場扭虧為盈——這在當地來說簡直是個口碑載道的奇跡!
言信行果的劉春海,很快兌現了合同中的內容:用養魚的純收入,以12萬元,在北辰區中心地帶,為小孟買了一個70多平方米的中單元樓房,並給他在當地介紹了對象,進一步拴住了他的人和他的心——他兢兢業業地一幹就是6年多!劉春海這實實在在的引才、留才,並使之將才華發揮到極致的做法,在當年天津廣大農村中,是一成功創舉——他在剛剛被社會關注的“人才興企”這一戰略舉措中,確實起到了引導、推動和示範的積極作用!從“典型引路,推動全局”的意義上說,劉春海這一引才之舉,對加快全市農業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寫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樣巨大的力量,勝過空洞的說教。“雙街村劉春海特重人才,他統領的養殖公司大有可為”的議論,不翼而飛,越飛越遠,先從本鎮飛到全區,後又飛遍全市……有些早想大幹一番事業的高層農科人員,喁喁向往,陸陸續續地被吸引來了。比如,中國農大畢業的尖子生、年方28歲的朱占琦,被劉春海的人格魅力和該公司的發展強勢所吸引,竟然辭去待遇不菲的泰國正大集團副總之職,毅然到劉春海麾下,擔任主管生產飼料的副總,而且愛崗敬業,樂此不疲!再如,天津農學院教授沈華,也主動到此獻計出力,發揮專長,願同春海並肩創業……
因飼料廠人才薈萃、技術先進,故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外銷數量和經濟效益也與日俱增——飼料,成了該公可的主要和拳頭產品,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很高!為適應飼料生產飛快發展的需要,他們購買了寬敞的老廠房做車間,還以200萬元的自有資金,購置了先進的飼料生產機組,並於1996年4月28日,由原來狹窄的小廠,正式遷到豁亮的新廠進行大批量地生產。這裏不但有了分別存放原料、成品的庫房和晾曬飼料的廣闊場地,而且還實現了生產自動化和微機化管理——雖然員工還是那30多人,但是勞動生產效率卻大大提高了!所出產品,一律都是大小均勻的顆粒狀,堪稱物美、質優而又價廉的精品,很快求購者絡繹不絕,真正成了天津地區最大的飼料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