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小字幅(1 / 3)

小字幅,一般是由標題名、題刻內容、題刻時間和題刻人姓名四部分組成。由於題刻的時間因以天幹地支為準,所以,給年代時間的判斷上增添了不確定性,也就是說無法考證確切的年代時間為一大憾事,也為研究紅石峽小字石刻紀代史帶來不便。也有因年久風蝕雨淋,風化嚴重,四部分內容僅存一、二,有的甚至成為殘篇斷字,失去其寶貴的價值。更有人為的破壞,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損毀是無法挽回和彌補的,在人們的記憶中將永遠消失,成千古遺恨。小字幅集記事、史實、文采、詩歌、書法藝術等為一身,是紅石峽文化寶庫中的一大奇葩。現存50餘幅(包括僅殘存隻字片語),其中較為完整的有41幅,東崖36幅、西崖5幅;有時間記載的23幅,明代8幅、清代14幅、民國1幅。

1.山花自榮映風月共婆娑

字幅大小3.10m×0.90m,形成於民國十七年(1928),由於風化嚴重,小字幅中的內容殘缺不全,原文為:右聯萬鬆禹行丙寅冬□駕神木所書贈之紀念品也。公諱嶽,別署莽蒼行者,直隸高陽人。明孫承宗後,幼懷國事,矢誌革命。時北方賢豪若井公嵩生、勿幕昆仲、鄧公寶珊、胡公笠僧均有車笠之誼,餘眾以齒添居諸人長。改革以還,嵩公與餘共戍西陲。公則自辛酉後與鄧、胡揚鑣直、豫,戎馬倥傯,聚首時稀。丙寅南口戰後,□與徐公次辰旌麾西指,息肩陝北。嵩公與餘得朝夕過從,大慰渴懷。公對酒當歌,不能無感。乃書此聯自勵,聊慰知己也。公旋偕人赴汾陽就醫,未幾,南就國民政府委員職。餘因此返神木。不圖今夏公竟病沒滬上。嵩公既集全軍開會追悼,餘尤痛惋。秋至榆垣,偶憶及此聯唏噓者,又歎雄山寺為公與餘舊遊地,故刊於石以誌不忘。

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中秋

定邊高誌清跋

迄今已有82年的曆史。

高誌清,定邊人,民國初年賀蘭山哥老會頭目,後在鄧寶珊部下任騎兵師師長。1927年駐神木。書法家王雪樵在1924年已隱居家鄉,高特請王雪樵撰文,又書寫了這幅石刻遺跡。

王雪樵,名光蔭,字雪樵,號一葦居士、雪山樵夫、幕陶觀主、寒鴉等。光緒二十年(1894)生於神木,1915年肄業於北京政法大學。曾任督陝李根源先生秘書、北洋政府農商部主事、府穀地溝縣丞等職。因於政不合,隱居家鄉,1939年病逝,年僅46.幼而好學,酷愛書法,12歲題額凱歌樓,1926年為慶祝西安解圍,應於右任先生之邀參加了“陝西遊藝大會”並題寫“遊藝大會”會額,受到馮玉祥將軍、於右任先生及200多名流讚賞。1936年負笈北平筆會被評為北方第六名,特別尤工於魏隸,自成“魏隸參合體”。

2.戊子中秋夕榆配之暇獨遊過雄石峽

字幅大小0.40m×1.10m。道光九年(1829)題刻,迄今已有179年的曆史。

戊子中秋夕榆配之暇獨遊過雄石峽

雄關百二壯居庸,觸日興慨惜貢□。溪塞三巡河之界,長城萬裏限秦封。雲間枉度雙飛雁,垣下空中一長蛩。誰抱昭君塚上草,蒼蒼書暨舊形容。年來已屆秋淺候,卻到榆林複又春。憶得風光曾勝遊,梨花滿樹海棠新。

道光九年己醜□□□□來人溥全義

3.施榮碑記

字幅大小0.63m×0.50m,形成於雍正二年(1724),迄今已有285年的曆史。

施榮碑記

聞之善無大小,利濟為先。雄山寺乃須往來行人萃集之處,茶水應給,去溽暑而解煩渴,功莫要於斯焉。茲於本年六月內因修橋梁鳩工之日,有茶商眾善張喧等發苦提心惜願,每年施茶伍斤,為供眾解渴之用,出之眾心同願,非為迫之而使然也,緣是勒石,永垂不朽。

劉昌來

李醫元

眾茶商張喧

宋屆謙

任李文

雍正二年甲辰轂旦書

4.諸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石峽

字幅大小1.74m×0.98m,形成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該年十月,延綏鎮兵備副使張珩刻紀出擊韃靼獲勝“諸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石峽”的戰功,迄今已有473年的曆史。

諸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石峽

明嘉靖丙申(1536)

天子命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珩節鎮延綏明年丁酉複。間右軍部督府部督同知劉文為總兵官,時疆馬十萬盤據河套會。欽差鎮守內官監太監張惇遣副總兵白爵統兵出龍洲,遊擊李勳出雙山,馮大綸出寧塞,右參將吳瑛守東路,左參將楊信守西路,守備傅鍾守定邊營,三十四城營堡把總都指揮何堂、劉坤等各統所部官軍分守要路,陝西按察司僉事蔡賢、須瀾督軍餉。虜首吉囊俺答果率精騎三萬分路入寇,我軍聲勢相聯,首尾相應,鼓噪如雷霆,殺氣衝天地,共斬首一百三十餘級,獲戰馬一千餘匹,諸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石峽,因賦五言律一首,刊於帳前石崖之上,時十月初六日也。

鼓角川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血柒芹河赤,氛收榆塞清。單予應破膽,飛檄報神京。

——南川張珩書

原詩為《秋日出塞二首》:五鼓嚴軍令,平明出塞行。青霄橫殺氣,白日振軍聲。野闊千營肅,秋高萬馬鳴。單於皆逐北,不用築長城。鼓角川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血柒芹河赤,氛收榆塞清。單予應破膽,飛檄報神京。

係明嘉靖曾任陝甘三邊總製唐龍所寫。

唐龍,字虞佐,號漁石,浙江蘭溪人,後召為刑部尚書,卒諡文襄,《明史》有傳。

派京官外出統領地方駐軍,加強對地方的軍事領導,有力地打擊盤據河套地區的元殘餘勢力,是明代靈活的軍事策略的重要表現形式。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珩嘉靖十五年派往節製延綏鎮,十六年複命,出任一年時間。都察院,漢起曆代為禦史台,明初改之,為左右都禦史,下設副都禦史、僉都禦史。又分十三道,設置監察禦史,巡按州縣,考察官吏。清代改以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為主官,右都禦史及右副都禦史則專作總督、巡撫的加銜;裁撤僉都禦史。雍正元年(1723)以六科給事中並入,合稱科道,成為最高的監察、彈劾及建議機關。

張珩,石州人(今山西離石縣),明正德時出任巡撫延綏都禦史,嘉靖二十一年再任。

吳瑛,靖羅人(今陝西靖邊縣境內),明嘉靖時出任鎮守延綏都督府都督。

蔡賢,湯陰人(原屬河南彰德府),明嘉靖時出任榆林道。

須瀾,德州人(今山東陵縣),明嘉靖時出任靖邊道。

5.雄石峽記

字幅大小1.22m×0.66m,題名為《雄石峽記》,為張自臣題。大體時間應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迄今已有403年的曆史。

雄紅石峽記

絕域窮荒地,河山兩擅雄。怒濤穿怪石,峭壁插玄穹。洞壑雲岩裏,樓台雪浪中。丈夫遊迷峽,襟度當與同。

丙午暮春吉旦

總督山陝標下中軍副總兵都督僉事古寬州張自臣題

明代置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政機關。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原為統轄京衛及外衛之兵而設,後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逐成虛銜。清初猶沿襲,後廢。

張自臣,古寬州人(今陝西清澗人),時出任總督山陝標下中軍副總兵都督僉事。

6.紅山墩望套次南溪韻

題刻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迄今已有462年的曆史。

紅山墩望套次南溪韻

嗟哉河朔地,幾載別中原。司馬辭樞□(同管,竹字頭下一個完字合成),菜公去北門。請纓身未誌,撫劍誌猶存。指顧請高闕,須戍遠近村。

紅石峽即事用韻□□

舊泉流出赤山頭,景物天□興味悠。石洞篇章淹日月,山□法□自春秋。氈襲震疊狼煙靖,劍戟峰峙鬼魅愁。睡□□纓還濯足,無邊塵靼一時收。

曾銑,字子重,明代揚州江都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嘉靖二十五年秋,蒙古韃靼攻掠延綏,邊塞告急。世宗委派曾銑總督延綏、甘肅、寧夏三邊軍務。曾銑到任後整飭軍備,屢敗韃靼,獲取馬匹、軍器無算,得世宗下詔嘉獎。後因上疏收複河套,遭權相嚴嵩陷害被斬,為明季冤案之一。死時家無餘資,妻室兒女乞散。20年後,明穆宗給平反,追贈兵部尚書,諡號襄。紅山墩,即今榆林城北十裏。

7.遊雄石峽

題刻於康熙九年(1670),迄今已有339年的曆史。

遊雄石峽

孤峻不自矜,棱(應為山字旁)山曾滾西□。若非彌足登,未許窮神化。傲立河古今,奇峭北淩跨。厥勢峙東西,沙戀退舍宮。若為萬日新,雄流千裏瀉。廉垂白騰飛,日□青虹架。乃知山水情,彼此各把籍。□曾入矢倪,終□振煙駕。□霹地雷終,當築雲土霸□。□哉勝日□,□□□□□。

康熙九年蒲月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