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刻,是我國原始人類在岩石上刻畫和塗繪的反映自身生活及思想的藝術作品。它是人類原始時代的藝術品。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和記述岩畫最早的國家。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間的《史記》就有記載,特別是公元五世紀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著的《水經注》記載更多。從古至今我國對岩畫的稱呼頗多:嶺石刻、刻石、畫石山、崖畫、崖壁畫、岩畫、岩雕等等。現在一般通稱為“岩刻”,國外則稱之為“岩石藝術”。崖刻也是“岩刻”的一種,摩崖石刻,是指題刻在摩崖上的石刻字幅,有題詩、紀功、紀遊、題詠等。其內容涉獵極為廣泛,有感歎曆史之悠久、讚頌紅石峽境地之優美的如“禹跡摩崖”、“中華天柱”、“天外奇峰”、“蓬萊仙島”、“天開圖畫”、“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其軍事地位之險要的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三秦”、“榆關雄峙”、“威震九邊”等;還有表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如“中外一統”、“漢蒙一家”等。刻字大者有4.5米見方,小者0.03米見方,字幅長寬有達44.8平方米,也有1.8平方米的,正、草、隸、篆俱全,如在清康熙年間榆林書法家陳璋所書“三山拱翠”及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為書法之極品。更有蒙文題刻,是紅石峽摩崖石刻瑰寶之一絕。現存有摩崖石刻66幅,其中東崖36幅,西崖30幅。有明代14幅、清代33幅、民國7幅、建國後1幅,無時間記錄或暫時無法確定準確時間記錄的11幅。另外有館藏石刻3幅,為清光緒年間題刻,“文化大革命”中收藏。
1.紅石峽
落款:八十九歲壽辰
1.2m×0.72m(單位:米,下同),陰刻,現鐫刻在紅石峽門樓上,是由王森然老先生89歲高齡時所題寫的(1984),已有25年的曆史。
民國七年(1918),王森然、魏野疇、李子洲、呼延震東、李可亭、夏家駒、董竹籬、金晴蘭、朱橫秋、馬飛鵬(字雲程)、馬濟川等一批知識分子被陝北聯合縣立中學校(榆林中學前身)校長杜斌丞聘請來榆執教,一時新思想、新文化、馬克思主義在學校開始廣泛傳播,榆林中學也成為培養革命精英的搖籃。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字森然,河北定縣人,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藝術家。
2.省雄方障
3.84m×0.8m,字為0.44m×0.44m,楷體陽刻,因風化嚴重無法考證所題年代及題詞人。
3.磐石千秋
上款:光緒二十五年荷月
下款:知榆林府事光昭、榆林縣事孫雲宮書
3.90m×1.15m,字0.73m×0.73m,楷體陽刻,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題刻,迄今已有115年的曆史。
光昭,旗人,光緒二十年(1894)出任榆林府知府。二十九年(1903)捐置白銀400兩,將榆陽書院改辦為榆陽中學堂,三十年(1904)調任延榆綏兵備道。孫雲宮,山東招遠人,舉人大挑,光緒二十二年任榆林縣知縣,清廉勤政,救濟災民。
4.榆關雄峙
上款:同治甲辰孟夏
7.7m×2.0m,楷體陰刻。為同治十三年(1874)所題刻,迄今已有135年的曆史。題刻人因年久風化無法考證。榆關即榆林關,出邊外的隘口;雄寺即雄山寺。
5.河山千古
上款因風化現已看不清楚,原題記為:提督銜記名總兵偕補神木營參將圖勒炳阿巴圖魯田玉廣、總兵銜備光副將借補延綏城守營都司納恩登額巴圖魯王守基題。玉廣,守基金石交也,率偏師從征各省,共患難同甘苦二十餘載,謬膺今職。公暇,遊覽雄山寺,覽河山之勝,洵稱五原大觀,遍讀前人題誌,不覺效顰,爰勒四字,誌一時之興感,兼以永金石之交雲爾。大體意思是:玉廣、守基二人交情很深厚,率師南征北戰,途經數省,同甘苦、共患難二十餘載,分別晉升為提督銜記名總兵偕補神木營參將和總兵銜備光副將借補延綏城守營都司。公閑出遊雄石峽,讀前人題誌,不由得效仿,題刻勒石“河山千古”四字,借之以紀念友情長存,永不忘懷。
5.05m×1.46m,字0.80m×0.80m,楷體陰刻。從以上可以推知“河山千古”四字應在光緒年間為田玉廣和王守基二人所題刻,至少已有100多年的曆史。
田玉廣,貴州人,光緒二十八年任延榆綏總兵。王守基,山東人,延綏鎮城守營都司。
6.橫雲
上款:同治甲戌夏五月
下款:吳大澄題
2.40m×1.15m,篆文陰刻,於同治十三年(1874)題刻,迄今已有135年的曆史。
7.功在名山
上款:大清光緒二十五年梅月吉立
劉周宗
折五高先生德望
下款:雄山寺會末熊魯泉
住持李文目宏等敬贈
鏡蓉李棠書
3.57m×1.23m,字0.64m×0.64m,楷體陰刻。光緒二十五年(1899)題刻,迄今已有110年的曆史。
李棠,字鏡蓉,榆林雙山人。出身小商家庭。尤善書法,參加京都競賽名列第七。民國初出任靖邊縣長,深得民望。後任榆林商會會長。其書法與陝西的於右任、王雪樵齊名,與白介徵書寫鍾樓“北臨雁塞”、“南控烏延”、“萬流仰鏡”、“駝峰擁翠”等橫匾,為世人稱道,“功在名山”為其傳世墨寶。
8.振河不泄
上款:大清光緒歲次壬午荷月吉旦(歲次:年次。編者注)
下款:星沙蘭亭譚仁芳題
5.20m×1.6m,字0.80m×0.80m,楷體陰刻。即光緒八年(1882)題刻,迄今已有127年的曆史。
譚仁芳,湖南湘陰人,光緒十年任延綏鎮總兵,在任八年中修建文廟、西城門樓,築堤治理榆溪河,捐資鄉試,政績顯著。題意是不管做什麼事不可泄氣,失去信心,有誌者事竟成。
9.天開圖畫
下款:榆林鎮中原韓應琦題
6.40m×1.90m,陽刻,因石崖坍塌僅存畫字一橫加田。大約在康熙六年(1667)題刻,迄今已有342年的曆史。
韓應琦,河南人,康熙四年(1665)出任延綏都督府總兵。康熙八年(1669)建旗纛(古代軍隊裏的大旗)廟,後又建餘肅敏祠。在南郊榆陽橋前有韓府亡女墓,為韓總鎮應琦之女墓,原園內有韓公自記碑,旁建十方禪林。
10.大漠金湯
上款:光緒二十五年荷月轂旦(轂,下應為禾,同“穀”,轂旦:吉利的日子。編者注)
下款:延綏總鎮龍得勝書
3.96m×1.36m,字0.76m×0.83m,行楷陽刻。光緒二十五年(1899)題刻;迄今已有110年的曆史。
龍得勝,湖南人,光緒二十四年出任延綏鎮總兵。
11.蓬萊仙島
上款:前署榆林府林士班
延綏兵備道成定康
前任榆林府蔡兆槐
下款:同治壬申年孟夏
2.58m×1.31m,字0.45m×0.45m,行體陰刻。同治十一年(1872)題刻,迄今已有137年的曆史。
林士班,安徽懷遠人,舉人出身,同治年任榆林府知府;成定康,湖南寧鄉人,同治九年(1870)任延榆道兵備;蔡兆槐,江蘇崇明人,進士出身,同治五年(1866)任榆林府知府。
12.力挽狂瀾
上款:中華民國十三年四月
下款: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丁級學生公勒
2.29m×0.88m,字0.48m×0.40m,楷書陰刻。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題刻,迄今已有85年的曆史。
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劉誌丹等畢業時邀請學校學監兼文書的崔煥九題寫鐫刻於紅石峽摩崖,以抒發師生們的遠大理想和抱負,為世人所賞識。
崔煥九,又名映霄,祖籍綏德。與杜斌丞是同窗好友。1919年,應杜斌丞聘請擔任榆中學監兼任文書,他輔助杜校長勤懇治書,將榆中辦成師資雄厚、陝北設施最先進的學校。1925年加入國民黨,調任榆林道尹公署二科科長,兼任榆中文教員。曆任吳堡、保安(今誌丹縣)、甘肅西和縣縣長和甘肅民政廳及所屬省會婦女教善所主任。為和平解放榆林作出重大貢獻。1952年被選為省人民代表會特邀代表,後任榆林中學副校長。
13.重新勝境
上款:雄山寺榆之勝跡也,自甲申(1884)之秋河流漲發,逼近山根,山門鍾樓盡付逝波。
府刑席泉熊公,名世沂,來送於此,歎惜良久,爰集同人募化重修,來客皆翕然樂從,於是鑿石導流,創開溪徑,而廟貌為之一新,是可見勝跡。常心曰:足以決我輩之登覽者誇泉公之力也,恭贈四言,勒諸貞泯,以誌不朽雲。會末等謹跋。
下款:大清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下浣
3.83m×1.16m,字0.62m×0.65m,行楷陽刻。光緒二十六年(1900)題刻,迄今已有109年的曆史。
14.山河鞏固
上款: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
下款:分巡延榆綏道馬相如題
3.85m×1.22m,字0.78m×0.74m,楷書陽刻。光緒二十五年(1899)題刻,迄今已有110年的曆史。
馬相如,漢軍旗人,翰林出身。光緒十四年(1888)任延榆綏道兵備,二十年(1894)升任陝西按察使。
15.恩衍宗嗣
上款:崇禎己卯仲夏
下款:□□□□陝西定邊副將傅開德敬
2.3m×1.0m,行文陰刻,崇禎十二年(1639)題刻,迄今已有370年的曆史。
傅開德,湖北人,任定邊營副將。
16.地樓秦封
上款:嘉慶歲次丁醜仲夏月
下款:榆林鎮長白韋陀保重修
3.38m×1.20m,字0.80m×0.65m,小字0.12m×0.10m,楷體陽刻。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娘娘廟時所題,迄今已有192年的曆史。
韋陀保,鑲紅旗滿洲人,嘉慶十九年出任延綏鎮總兵。
17.威震九邊
上款:大清光緒十五年秋奉旨北征過此
下款:一品頂戴撫陝使者皖懷葉伯英題
7.00m×2.30m,字1.1m×1.5m,行楷陰刻。光緒十五年(1889)題刻,迄今已有120年的曆史。
18.漢蒙一家
上款:中華民國二年十月
下款:陝北觀察使崔雲鬆偕榆林縣知事趙敏寅、防軍長楊運桂、警長郝嘉玉,使署秘書張又拭,科長羅雲章、崔銘新、姚漢勳、塗鼎章暨科員等來遊題
3.35m×1.17m,字0.67m×0.53m,楷體陰刻。中華民國二年(1913)題刻,已有96年的曆史。
19.流沙蓬島
上款:中華民國三十年五月
下款:二十八年秋,綬光奉命指導蒙政駐榆陽之雄山寺,寺為明建,又經劉總戎厚基重修,流沙環繞,台閣層峙,春秋佳日,頗饒風景,爰題四字,以誌雪鴻。襄陽朱綬光題
3.54m×0.95m,行楷體陰刻,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題刻,已有68年的曆史。
朱綬光,湖北襄陽人,民國時為蒙旗指導長官公署代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