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摩崖石刻(2 / 3)

20.還我河山

上款:民國三十年冬月

下款:馬占山

(上幅)4.30m×1.43m,字0.36m×0.34m;(下幅)2.73m×0.94m,字0.40m×0.37m,楷體陰刻,是馬占山於民國三十年(1941)先後兩次所題刻,對先題刻下麵的一幅不太滿意,又題刻了上麵一幅,在陝西省檔案館同時存放兩幅“還我河山”馬占山的題詞,迄今已有68的曆史。

馬占山,字秀芳,陸軍上將。出身於綠林,發跡於奉軍。“九一八事變”後,他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抗日,血戰江橋,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成為蜚聲中外的抗日名將。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馬占山從天津趕到南京,向蔣介石請命抗戰。是年8月21日,他被蔣任命為東北挺進軍司令,兼管東北四省招撫事宜。1938年他率領全軍經五原渡過黃河,抵達陝西府穀縣。這時,蔣介石將他的部隊劃歸西北行營胡宗南統轄。時隔不久,馬占山被蔣介石委任為第十二戰區副司令,率部防守黃河右岸,在左起胡四太行、右至馬棚區地區布防。1940年5月3日,國民政府再度任馬占山為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率部在陝西府穀縣的哈拉寨住了七年之久。在這期間,雖然困守黃河,但他對當地的建設,特別是文化、慈善、教育等方麵,是比較重視的。他在那裏建築了書院、育嬰堂等,特別是他為紀念抗日犧牲的烈士修建了“忠烈祠”,頗受當地百姓的稱讚。傅作義將軍還親自為“忠烈祠”題詞:“浩氣長存”,鄧寶珊將軍題詞:“碧血有痕留戰壘,青年無語拜碑亭”。當地百姓為感謝馬占山所做的有益於人民的事,特意為他立了一座“德政碑”。馬占山在離開府穀時講:“府穀是我馬占山的第二故鄉,鄉親們如有用得上我馬占山的時候,我馬占山將竭力給予幫助,永遠也不會忘記府穀人民給予我馬占山及東北聯軍的支持和幫助。”

21.三山拱翠

上款:民國辛未年

下款:青璉陳璋題並書

黃瑞槐、蘇向辰、趙相輔

李元炳、劉寶鎮、張晉辰勒石

1.46m×0.8m,字0.28m×0.31m,行書體陰刻。民國二十年(1931)題刻,已有78年的曆史。

陳璋,榆林著名書法家,別號青璉居士,清康熙年間榆林城人。及至弱冠,藝文超群,尤擅長書法,獨具一格。23歲離家遠遊四方,以詩酒自娛,托物言誌,有感而發,傳世有《青璉先生手稿》。

22.溪壑回春

上款:光緒庚子季春偕熊魯泉及賓席徐鬆蒲、協戎光顯堂、太守彭述卿、明府來遊留題

下款:署延榆綏道山左劉綸襄並識

2.21m×3.60m,字0.80m×0.68m,小字0.09m×0.07m,行楷體陽刻,是紅石峽唯一豎刻的一幅摩崖石刻。光緒二十六年(1900)題刻,迄今已有109年的曆史。

劉綸襄,山東沂水人,翰林編修出身。光緒二十五年(1899)任延榆綏道兵備。

23.天外奇峰

上款:同治歲次壬申仲夏月

下款:特授:延綏鎮標右營遊擊、甘肅平涼題刻府固原州慕寅題

2.40m×0.93m,陽刻。同治十一年(1872)題刻,迄今已有137年的曆史。

24.蓬萊勝境

上款:民國庚午

下款:師汝霖張檉勒石

1.28m×0.95m,草書體陽刻,為民國十九年(1930)題刻,已有69年的曆史。

師汝霖,字雨亭,河南府經曆,貢生,宣統元年舉人。

25.塞北江南

3.80m×1.50m,字0.90m×0.70m,陰刻,因風化嚴重無法考證所題年代及題詞人。

26.榆溪勝地

上款:光緒建元春正月

下款: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陝甘總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輕車都尉左宗棠所題

4.00m×1.57m,字0.58m×0.55m,行書體陰刻。光緒元年(1875)題刻,迄今已有134年的曆史。

清同治年間,榆綏總兵劉基厚維修紅石峽寺廟後請左宗棠、李鴻章、賀壽慈、吳大澄等名臣文卿題詞楹聯,並將這些題詞、楹聯刻成石匾鑲嵌在紅石峽石窟廟殿裏或石崖上。因“文化大革命”,這些珍貴石匾等盡遭破壞,唯一幸存的左宗棠所題的這幅為光緒建元年(1875)題。

左宗棠(1812—1885),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樸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曾任陝甘總督,後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製》(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27.別有天地

上款:同治壬申

下款:副將□□□□延綏鎮

中軍遊擊□□巴圖魯陳國珍題

5.00m×1.50m,字1.00m×1.10m,行楷書體陰刻。同治十一年(1872)題刻,迄今已有137年的曆史。

陳國珍,四川大邑人,同治十三年(1874)任延綏鎮中營遊擊。

28.雄石峽

6.20m×4.10m,楷書體陰刻。在萬曆癸已題刻,即萬曆二十一年(1593),迄今已有416年的曆史。

其內容為:峽舊名紅石,色□□,取桓桓我武,與石峽雄遷,偕計部統素鄭君銘□、少山董君為易今名,□□之永永。萬曆癸已孟夏溯旦浙昆岩鄭汝璧題。

鄭汝璧,縉方人(今浙江永康縣人),進士出身,萬曆時出任延綏鎮巡撫都禦史,曾主修《延綏鎮誌》,著有《方物篇》傳世,並寫《重遊紅石峽》詩一首:曾題高碣憶並州,十載行邊複此遊。夾岸雲旗開細柳,當關天塹鎖清流。解鞍士兵投醪醉,緩帶名虛擬峴留。唱罷銅革是歸路白,疏鍾新月正南樓。

29.廣澤渠

2.10m×1.96m,字0.50m×0.40m,陰刻。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題刻,迄今已有238年的曆史。其內容為:國初,觀察使佟公沛年蒞榆陽,鑿渠溉田。乾隆三十六年,太守舒公訪遺溯源,□□□□,山北拓使南注,計長十五裏許,清流溉澤,視昔較廣,名之曰廣澤渠。

□□為廣雲邑令黃照謹記

佟沛年,遼東人(今遼寧遼陽人),漢軍正藍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任榆林道。康熙初,榆林屯兵漸減,百姓逐末者多無以自給。沛年至,議以榆、神、府、懷遠(今橫山)各邊牆外地土饒廣,可令漢族百姓與蒙民墾種“夥盤地”,以補內地之不足。得清廷允許後,他會勘於各邊牆,外展界石30裏,有沙者50裏,得夥盤地數千頃。沛年露處於外數月,親劃夥盤地界,並為蒙人定庸租征地課等事宜。又在榆城北10裏雄石峽鑿石開渠,引榆溪河水灌田,榆民頌其功德。

舒其紳,任丘人(今河北任丘縣南,寰宇記引三郡記雲,漢元始二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築此城以防海口,即以為名),清監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榆林知府。

30.萬裏長城

上款:大明萬曆十四年歲次丙戌秋九月

巡撫都禦史內江鴻明梅友鬆題

下款:鎮守總兵官關中鳳林杜桐

戶部□□□留華文堂李丁

兵備□□□河東實吾李春光

兵備副使□□丘華川王再聘同勒石

11.3m×3.50m,字2.3m×2.5m,小字0.15m×0.15m,楷體陰刻。萬曆十四年(1586)題刻,迄今已有423年的曆史。

梅友鬆,內江人(今湖北枝江縣東),進士出身,萬曆出任延綏鎮巡撫都禦史(執掌全鎮之軍政)。

杜桐,延安人(今陝西延安人),萬曆初出任西協定邊副總兵,二十四年又任(1596)延綏都督府總兵,其弟杜鬆、子杜文煥先後出任延綏都督府總兵,“一家三總兵”。

李春光,解州人(今山西虞鄉縣人),進士出身,萬曆時出任延綏鎮巡撫都禦史。

王再聘,臨邑人(今山東臨邑縣人),萬曆時出任榆林道兵備道。

31.龍蟠虎踞

上款:大明萬曆九年歲次辛巳中秋吉日

巡撫都禦史安瀾肖岩王汝梅題

下款:都督僉事宣府高山賈國忠

戶部郎中完縣念堂田時秀

兵備副使蒲阪龍江洪忻同勒石

12.1m×3.6m,字2.4m×3.3m,行書體陰刻。萬曆九年(1581)題刻,迄今已有428年的曆史。

延綏都督府總兵,是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明代是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政機關。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僉事。

兵備道,明製於各省重要地方設整飭兵備之道員,稱為兵備道,清代沿置。

道員:明初布政、按察二司以轄區廣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左右參政、參議分理各道錢穀,稱為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僉事分理各道刑名,稱為巡道。此為道員稱謂之始。清乾隆時裁省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名稱,專設分守、分巡道,多兼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清代又設督糧、鹽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設置巡警、勸業二道,各司其專職。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分一省為數道,設置道尹,如榆林道等。

神木道兵備道,執掌佳州、神木、府穀、吳堡四州縣及東路各營堡之軍政。

王汝梅,安肅人(今河北徐水縣人),進士出身,萬曆時出任延綏鎮巡撫都禦史。萬曆十年(1582)榆林大旱,饑人相食,巡撫王汝梅上疏賑糧濟民。

賈國忠,宣府人(今河北宣化縣人),萬曆時出任延綏鎮總兵。

洪忻,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隆慶時出任東路神木道兵備道,萬曆時又任榆林道兵備道。

32.天限南北

上款:萬曆丁未秋吉旦

下款:□童塗宗浚題

12.0m×3.90m,楷書體陰刻。萬曆三十五年(1607)題刻,迄今已有402年的曆史。

塗宗浚,南昌人(今江西省南昌市),進士出身,萬曆時出任延綏鎮巡撫都禦史。撰文《鎮北台記》。

33.瀚壇天鍔

8.25m×2.85m,楷書體陰刻,因石崖坍塌僅剩三字,所題刻的時間和題刻人無法考證,但根據字幅大小可判斷為萬曆年間題刻。

34.鞏固山河

上款:康熙陸年歲次丁未菊月之吉

3.2m×1.2m,隸書體陽刻,因風化無法考證題刻人,但題刻時間為康熙六年(1667),迄今已有342年的曆史。

35.山水奇觀

上款:已風化難以辨認

下款:湖南提督二等輕車都尉宋慶

廣東陸路提督騎都尉世職張曜題

4.2m×1.4m,字0.6m×0.9m,行書體陽刻。因風化嚴重無法考證題刻的時間。

36.陝北雄關

3.3m×1.5m,陽刻,因過於風化無法考證所題年代及題詞人。

西崖30幅

37.金湯永奠

上款:康熙辛卯

下款:盧兆鯤書

8.6m×2.2m,行書體陰刻,康熙五十年(1711年)題刻,迄今已有298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