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小字幅(3 / 3)

正德壬申二月二十九日予與中貴王公、元戎侯公□儲林僉憲者墩還□□□□□□旨以紀歲月雲

峽從盤古分紅石,人向唐虞樂太平。殘洞鑿殘天地竅,一溪流出古今聲。九重中貴同來往,十乘元戎共□□。千仞□頭停馬望,萬山蒼翠繞榆城。僧鑽石洞禪房古,風卷沙場沙堤馬路平。遠達浮嵐分野色,東西流水共溪聲。羯胡遁去知河解,老納重來見應行。閱罷墩台飛鳥盡,碧天回首駱駝城。

——麻城舒昆山楚瞻題

舒昆山,麻城人(今湖北麻城縣東十五裏,城為後趙將麻秋所築,故名),明正德時出任巡撫延綏都禦史。

28.同遊紅石峽和舒老先生韻

字幅大小0.78m×0.59m,麻城董振和題。

同遊紅石峽和舒老先生韻

石峽天然亙古今,登臨真是遂生平。墩台望□□煙影,虛洞敲清鍾應聲。勝聚他年□入夢,高軒時日泰陡行。醉扶歸路沙堤隱,臥聽弦歌沸鎮城。

——麻城董振和

29.詩雲

字幅大小0.72m×0.66m。

詩雲

筵開石洞門重扃,馬踏沙堤路不平。花柳漸妝春景色,

笙歌迭奏徵韶聲。共圖營慶千年業,何惜驅馳十重行。昨報胡兒鹹遠遁,畏吾榆塞有長城。牆南牆北分夷夏,山後山前列險平。古澗日高鬆弄影,斷橋冰泮水流聲。重臨此地心偏樂,莫卻東君酒□行。一曲陽春歌舞罷,□□□馬入邊城。

——慶陽林璁和

以上四幅從四周雕刻邊紋圖案判斷應屬同一時期作品,即正德時期,迄今都有近500年的曆史。

30.八月望日泛舟紅石峽

字幅大小0.67m×0.76m,明代馬希龍文,山雨書寫,李增有石刻。

八月望日泛舟紅石峽

兩岩屹倚青天險,一水中分赤峽開。山色空蒙留宿霧,河聲湧噴逐奔雷。柳垂十裏兼佳岸,人宴層樓歌舞台。飲到夜深衣不解,溪頭醉臥小舟回。

——明·馬希龍

馬希龍,字大化,榆林城人,天資聰明,十歲能文,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領鄉薦,善論縱橫,一時著稱榆林,但“九上公車不第”(九次參加考試不中),50歲乞恩署乾州(今陝西乾縣)訓導。後歸鄉裏,參於編著《延綏鎮誌》,明《延綏鎮誌》多其文筆。

31.譚使君招集翠然閣修禊分韻

字幅大小1.06m×0.74m,分別是清朝人呂開基、王師文題詩,張振業書寫,李增有石刻。

譚使君招集翠然閣修禊分韻

聯轡紅山去,登臨醉禊筵。水聲疑峽雨,花氣引山泉。日麗平沙岸,風清垂柳煙。狂吟歡莫盡,應勝永和平。

——清·呂開基

紅石峽禊飲分韻

禊日尋溪遠,依稀入茂林。樓高堪作賦,風滿欲披襟。河曲他年事,椿亭此日心。雖無弦管盛,飛瀑自清音。

——清·王師文

32.題句

字幅大小0.73m×0.48m。光緒三十一年(1905)題刻,迄今已有104年的曆史。其內容為:

居人常住真奇福,過客能遊結勝緣。

光緒乙巳之秋,偕承賓戴祝仙、王蔭齊遊此,即以物當軒句鐫石用誌鴻雪。延榆綏觀察使者穆特賀。

穆特賀,滿州人(即今東山省),翻譯翰林出身,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

二年升任延榆

綏道兵備道。

33.無題

字幅大小0.62m×0.79m,因風化隻留此半幅字跡,亦無法考證題刻時間和題刻人姓名。

題刻文字如下:

……峻□樽拍事威……□□流秀且把□……晴暉煙……激戰衣……。

34.……丁酉秋

字幅大小1.02m×0.57m,丁未秋(待考)題刻,因風化嚴重,無法考證題刻人。

題刻文字如下:

石峽之峙,自古□□□,人物未阜,山水亦學不韻,丁未秋。大都護老爺韓□鎮榆之三年,人樂□□□□遍野,石峽之修□□□也,……。

35.題詠

字幅大小3.0m×1.5m,因風化嚴重,難以考證題刻時間。其內容大體為:

兩山虎峙峽,中開一水龍。蜒塞煎來□,碑碣縱核□。吉沙白□神,聚列岫平□。□堆宦□□,知臨絕□□。台嘯詠□□,□□□□杯。

戊辰新□遊漫□……蘭陵張健

36.遊雄石峽

西崖1號,字幅大小1.15m×0.80m。其內容為:

鶴塞天威壯,龍沙地脈長。鑿山通有道,設險備非常。水赴關河□,城臨朔漠荒。伐樓棲絕□,官周山飛梁。沙麵馬獸馬留市,峰頭□乳觴。懸崖□古佛,行賬宴□□。□午軍書靜,時平候□□。石泉□伐鼓,穀籟籟吹笛。□樹鳥鳥集,□□燕燕翔。健兒□□馬,公□獨□辛。風急□□□,□空獻□揚。雄□歌舞地,是昔戰爭場。

——陽羨磊庵盧勵題

37.遊雄石峽

西崖2號,字幅大小0.95m×0.64m。其內容為:

峭壁飛雲立,雄關湧浪穿。垂空虹樹曲,瀨石雨花濺。鮫泣霄多淚,龍吟午未眠。亭回沙障合,台回塞天連。□坐熊為好,岩□虎學禪。□□飲繡馬,風勁踏□旅。□□雲□岸,驚□入大淵。洗兵□盛世,□□誌前賢。漠外□□裏,懷往事萬年。幾番□□盡,南□泛霏煙。

上郡雲嵩上人李成德、然周甫留

38.雄石峽

西崖3號,字幅大小1.00m×0.65m。康熙八年(1669)題刻,迄今已有340年的曆史,內容因風化難以考證,其上已彈痕累累,麵目皆非。題刻文字如下:

穀水歸注入天關,□□碧玄波□懸。日月□□激雷□,□□□舟□昏□。虛遠逝……

康熙八年歲次己酉季夏之望□裏毛九□曾陽氏題

39.題記

(西崖)字幅大小1.6m×0.8m,為康熙甲戌蒲月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題刻,迄今已有315年的曆史。

題記

雄石峽為榆關勝地,士大夫多詠於斯慨。自水樓塌後,十數年廢墜,未舉歲癸酉會。大將軍柯公鎮榆,曆其地而興歎曰:“斯樓也,關乎風氣,不從為遊培宴樂所。”於是慨捐俸資,大興土木,命鵬總理斯工,從新鼎建。今也水門環秀,峭壁生光,從茲風還醇,地方起色,謂非大將軍補建力耶。鵬媲粗拙,未能仰副委任,謹插岸柳百株,用佐大將軍之功於千百世不朽雲爾。康熙甲戍蒲月上浣之吉

總理錢糧督工都司

郝雲鵬謹識

總鎮督工內司王種口、王酋、田應美

督工差官

郝永定

督工旗牌

苗和興

催辦夜□

辛一龍

柯公即柯彩,福建海登人,康熙三十年出任延綏都督府總兵官。

40.雄石峽

(西崖)字幅大小2.1m×1.1m,張皇輔在康熙歲次丙子桂秋,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題刻,迄今已有313年的曆史。其內容為:

雄石峽

□□□□□,□□一線通。□□□□□,石□晚霞入。□□□溪月,長歌引穀鳳。非關雲鎖峽,醉□□□□。

□□遊不倦,搦管賦層□。□□千岩拱,平沙一□□。雄圖吞北塞,秀色□□□。自是生成書,行須顏虎頭。

康熙歲次丙子桂秋金明寺司馬上官張皇輔題拜書

張皇輔,山西人,康熙年間延綏鎮城堡同知。康熙三十四年(1695)曾與總鎮柯彩重修文廟。

41.重修普渡橋記

(西崖)字幅大小5.10m×1.75m,字0.1m×0.1m,為道光十三年(1833)題刻,迄今已有176年的曆史。

普渡橋也,顏魯與方伯觀察延榆時所改建也。癸巳夏餘,攝篆榆郡,勘渠至雄石峽,見橋之將傾圯也,慨然欲重修之。詢之耆民紳士僉曰:顏方伯改建此橋,實目流沙於塞故□,去石洞以瀉奔湍,淩空架□,使橋去水丈餘,不受水衝擊。今河身衝刷日深,而橋勢危峻,重載駝馬過此往往遭蹉跌,遇冰雪更滑,漣不易行。且木石半皆朽蝕,不重修將坍塌。餘曰:“俟坍塌而後修,則有用之材俱催折,而不可用矣。”爰請於道憲汪捐廉籌辦,商之榆令胡明府鳩工庀材,舉紳士之能當事者董其事。視曩之高者平之,險者夷之,橋下三洞仍還舊觀,不匝月而告成。前之視為畏途者今為康莊大路矣。餘非敢更張舊製,特以橋梁為地方要務,相度水勢,因地製宜,守土者之責也。當亦方伯之誌也夫。

道光十三年癸巳九月朔北平白維清並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