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分內碑、外碑兩種,內碑是鑿立在石窟中,一般碑麵為黑色。外碑則是鑿在門麵兩側或門壁兩側或側麵,一般為石質本色。大部分碑是不可移動的,即屬就地取材鑿成的,給保護帶來一定的難度。有的為凸碑,有的為凹碑,碑文有的為凹刻,有的為凸刻,並有底座加花紋。最長的碑為明成化年間的,迄今已有近500年的曆史,最短的碑為清鹹豐年間的,也有200多年的曆史。現共存有碑32座,其中內碑為24座,外碑8座,保存完整或較為完整並有時間記錄的碑共有26座,明代12座,清代14座,無時間記錄或時間記錄不清的(包括殘碑)3座。
1號碑癸巳冬十月餘奉
0.63m×1.46m,底座0.84m×0.21m,內碑,現存於東崖聖母殿內(風化嚴重),立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迄今已有414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大體為:
癸巳冬十月餘奉
癸巳冬十月餘奉……侍隨任止一子,名至道,雖進寅宮於乙酉春矣,六月……之曰盍祈諸雄石峽聖母乎,惟神其信,若時其應,若向環無峰□……焉,一入其峽,俯仰四顧,若登閬苑,驚觀洞崖風唧樓閣,雲連山穀……也,迨登瓊殿靈威昭布,益撼人處餘也。滿腔初笙之精,專一心盈年之□□伏荷……許九玄住僧鹹慶曰:端取疊葉、熊羆耳,餘窮其說,被細舉往效,曾未秋毫有爽,是享三年許,僧眾□……以故為□慶後,逾歲果生二子,再逾歲又生一孫,其靈昭昭之也。蓋應誠若向而效,誠不爽也。夫……育有國庇孕穹壤,德洽無疆矣。但念餘以區區武弁求即興願即遂而沐聖恩何若是哉。惟異……保康寧故勒石以注其感湧雲謹敘。口曆乙未歲孟冬念五吉日榆林城地方兼管撫夷署都指揮。
2號碑重裝碑記
0.70m×1.63m,底座0.95m×0.20m,內碑,現存於東崖聖母殿內,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迄今已有326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重裝碑記
康熙二十二年歲在癸亥桂月吉旦,延安府榆林城堡同知古潛川時來敏為祈保子孫,敬為重裝。
3號碑
0.70m×1.58m,底座0.94m×0.22m,內碑,現存於東崖聖母殿內,立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迄今已有304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碑記
榆林衛候銓縣丞楊肇基所得幼子,聖母娘娘保佑長年百歲,永無災難,爰為勒石,永垂不朽雲。
康熙肆拾肆年歲次乙酉仲夏吉旦立
4號碑雄山寺香火養贍地碑記
0.81m×0.95m,內碑,現存於東崖聖母殿內,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月五日,迄今已有243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雄山寺香火養贍地碑記
古有本寺東南山墩見梁糜糧地一段,東至吳家梁口大路為界,南至沙畔為界,西至雄石峽口大路為界,北至鎮北台南沙畔為界,四至分明。又有順治五年都督先公舍流水溝北糜糧地一段,東至土岩底大路為界,南至流水天溝為界,西至天河為界,北至橋頭為界,四至分明,此二段地俱係相連迨至。雍正九年老住持無偽師誅漢直將此二段地開墾起科,每年納正耗銀錢。又有康熙十七年都督左公舍北灘地一段,東至關河為界,南至樹水壕李姓北地為界,西至沙梁為界,北至橋頭為界,四界分明,每年正耗銀八分四厘。又有康熙三十年間五勝貝子舍口外二晌水夷地一段,東至長城為界,南至橋頭為界,西至沙梁為界,北至二響水石畔為界,四至分明,立石永垂不朽是為記。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五日住持僧性明,徒喜、賢、教,孫通識立石
5號碑金妝碑記
0.54m×1.23m,底座0.74m×0.22m,內碑,現存於東崖聖母殿內,立於道光四年(1824),迄今已有185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金妝碑記
嚐思人生在世,所稱不朽者莫過於世代相繼,綿綿弗絕,是以父承祖,子承父,子必有子,以承其身。今弟子王天生年逾四旬,子嗣缺乏,以承其身者故在本寺子孫。聖母娘娘殿前虔誠發願,許下金妝娘娘全身並合堂糠痘娘娘暨立侍諸神共計二十餘位,其金張多寡,顏色幾何,工價若幹獨力成功,不計其數,欲求神像全體改舊煥然一新,倘列聖有靈降,福孔多賜,以一□子,則弟子當躬感恩戴德,蒙其覆庇,固已不淺,即後世子孫永沐鴻庥於無疆矣,爰為勒石。
榆林縣儒學生員韋肇奎撰並書金妝彩畫弟子王天生男保兒畫匠白天府、石匠王喜元、木匠胡士才、泥匠趙沅道光四年歲次甲申閏七月立住持僧普霖、徒通亨
6號碑雄山寺三教殿內補塑重裝合堂聖像碑記
0.54m×1.04m,外碑,現存於東崖三教殿門壁右側,立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迄今已有326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誥封一品夫人柯門曾氏、柯門汪氏、柯門聞氏,會首梁珩、任第、楊生輝、王秉乾、肖如蕙,柯門氏、柯門張氏、梁門曹氏、任門張氏、楊門張氏、錢門楊氏、程門陳氏、汪門洪氏,李耀堂、白國璽、柯頂社。
康熙戊寅中秋吉日立住持洪道、徒廣望(顯、宮、習)、孫演勢(伯、毓)。
7號碑雄山寺昆瀘殿內諸佛菩薩法身捐壤募化重修金妝聖像高捧口端碑記
0.50m×1.16m,底座0.67m×0.25m,內碑,現存於東崖三教殿內,立於乾隆五十年三月(1785),迄今已有224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廣種福田
雄山寺昆瀘殿內諸佛菩薩法身捐壤募化重修金妝聖像高捧口端碑記
榆林縣儒學生員供銀元……賀登連供錢伍百文、張林周供錢伍百文、黃中元供錢伍百文、黃玉供錢伍百文、林□□供錢伍百文、□□□供錢伍百文、□□□供錢伍百文、□□□供錢伍百文……領募化首金陵王明廣,住持僧□緣等。畫匠申士奇、師萬林,石匠焦青。
乾隆五十年三月吉日立
8號碑重修紅石峽佛廟碑序
0.54m×1.06m,外碑,現存於東崖三教殿門壁左側,立於鹹豐七年(1857),迄今已有152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日月
重修紅石峽佛廟碑序
洞天福地,實為神靈。□憑依王
簡金裝原壯人氏之瞻仰。雄山石峽榆郡名區,舊鑄聖神俱極尊崇。自明至此曆紀有年,惟是地處水涯,像多傾圯,既無以昭來格之忱,將何以展如在之處。元、連等目擊愴懷,茸修有誌,乃於鹹豐之七年仲夏之五月,率督工作重修廟貌、正構、丹□,俱皆金碧,庶幾免淪落之感,稍可伸觀,拜之誠是為序。
署陝西延綏鎮標中營遊擊即補參將鎮羌堡都司世襲騎都尉□連
特授陝西榆林府照廳鄧用元謹誌鹹豐七年丁巳又五月之吉日立
9號碑紅石峽重修觀音碑記
0.50m×0.96m,內碑,現存於東崖三教殿旁小石窟內,立於明弘治二年(1489),迄今已有520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吾佛之教自入中華派,天下郡城、山林、寺院、庵居扉不有之,弟子義官簡智,祖貫北京順天府日中坊人氏,□心命蒞修理石窯,重建觀音像、左右聖容一會,積子孫之綿遠千古之流芳,左右善鄰環而相接,以其體業林之規矩,振佛祖之家風。留母、海震潮音、九蓮萬象、現童真。揚杖一滴深甘露,散作山河大地春。弘治二年歲次己酉八月吉日。
簡智、安氏妙全、簡雄、大姐
信官吳旺、李氏妙福、簡英、明朗
簡春、楊氏妙海、簡俊、吉祥保
10號碑榆林城碑記
0.63m×1.13m,底座0.82m×0.10m,內碑,現存於小須彌頂殿內,立於大明弘治十五年歲次壬戌仲月吉旦(1502),迄今已有505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榆林城碑記
紅山寺刹建新殿,銅像二尊,□像□□□□定碑記序,常遇道德巍隆九臥山猿糜交雜戶,□□九年西堂修真永三笑過溪□名顏竹□韻,□□□□岸雲□,鶴舞出塵眾市廊,不盜玄中□□□,龍床甑□閑功德,主許誌聰。張才、李氏、羅繼欽、□氏、男□□紙、李聰、田氏、丁譚、蘆氏、湯友倉、劉旦、□□、高文選、杜氏、男高□、王政、高氏、高啟、高氏、□□玨、馮勉、王氏、男元兒、王本、丘□、賀氏、□□楞雞、李雄、李時、任俊、馬非、楊氏、馬欽、馬□、周林、馬氏、斐誌淮、於麗、馬氏、程盛、馬□、強興、白聰、閻榮、王會、張萬、張戎、周邊、張錦、馬□、馬彪、閻讓、王通、何氏、□□、袁氏、袁名、杜氏、安達、黨氏、男安鸞、馬□、馬秀、葉弘、李安、李傑、劉森、吳□、□□、蘇銳、常思、柳成、魏□、唐氏、男魏□、□□、□誌交、張永、許智、於信、張氏、男於鸞、李洪、汪氏、男永保、惠安、強信、張氏、男福緣、馮雄、高氏、郭泉、魏子正、馬禮、馬龍、僧常空、常名、常秀、常忍、成顯、張莫、劉俊、舍人、郭明、王氏、劉江、馬□、馬鸞榆林衛指揮李良,信官許安、男許楨,信官賀錦,信官丁亨、潘氏、潘先、魚泉都司戴欽,指揮簡鑒、張榮、劉海二十□□委官馮詔、男馮(吉、爵)
大明弘治十五年歲次壬戌仲月吉旦。
11號碑創建石佛殿記
0.96m×2.10m×0.23m(厚),底座1.55m×0.51m,內碑,現存於東崖大雄殿內,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曆史。此碑為巨碑(紅石峽保存的最大一座碑),其碑文內容為:
創建石佛殿記
辛卯科陝藩進士義林郝傑撰文
國子監監生上郡賀勝書丹
榆林衛庠生府穀劉紅篆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