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碑記(2 / 3)

榆林會府北去十裏許,有宋元間名刹遺址,在即今紅石峽北,

謂之紅山寺是也。其山望之蔚然,其起如鶩,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趨如附,逶迤而南,乃為衛治。山下有河,其源出自境外葫蘆海子,水流悠悠晶晶,環繞而下入黃河以達於海,山水秀麗為榆林寨第一勝景。寺南未幾三百步,古有小石佛殿,規模狹隘,未足以聳觀瞻,居人惜之。成化丙午歲,欽差鎮守延綏、慶陽等處地方太監簡公來鎮是邊,義官簡智亦膺請允隨步乃尊甫而來,同事邊陲。偶公餘邀一、二蘭友偕諸弟子之紅山而遊憩焉。道經於斯,目其卑陋,慨然發善心,捐己資命石匠創鑿大佛殿一空,深二丈六尺,闊二丈二尺有奇,四隅高一丈四尺,中高一丈四尺,正中範塑釋迦牟尼佛暨文殊、普賢、阿難迦舍金身,左護法及孤長者,右護法及武安王像。他如香案、門窗、碑碣之類無不完具。金碧照耀,超越於前也,何如哉。肇工於成化丁未歲之二月,落成於弘治改元之月,工既訖,鹹謂不可無文,以紀其顛末,遂相率來請記於餘。夫佛乃西方聖人,自漢晉以來始入中國,以為善為教,中國人敬信西方聖人如天如父母何也。蓋人窮必呼,天疾痛必呼父母,天與父母未必能救之也。舍天與父母則無可嗚籲者矣。西方聖人獨以拯災拯難自任不俟人之嗚籲,尋其災難而拯救之,其慈而仁也。一何至哉!噫,天與父母不能盡之仁,而西方聖人獨能盡之。人之敬信西方聖人如天如父母非過也,宜也。今簡均以超邁等夷之資,寬平質靜,不忮不求,發此良心,成此盛事,何往而非為善之心耶。然均之為此,雖所以仰答大造而昭景職其向惠斯人,欲其同歸於善也。亦雲厚矣。昔漢東平王蒼對顯宗有曰:為善最樂,後世稱重。罔置簡均,樂善之誠出於天稟。益昭著將見播之歌頌,載諸史冊,永永無厭。漢之東平殆不得擅美於前也,是用特書□之琬琰,以壽將來雲。

大明成化丁未歲舍戊申春二月吉旦立石

時淮簡宣高奇簡清簡明簡達簡鑒簡寧男(夾住、栓住)

在京義官簡輔簡智安剛男簡榮簡元簡英簡雄教化吉祥保

吳旺簡春簡玉簡聰簡通簡安簡能簡泉石匠陳強

12號碑信女碑

0.44m×0.66m,內碑,現存於東崖大雄殿內,其碑文內容為:

安氏妙全高氏妙通

李氏妙蓮

妙福王氏妙能潘氏妙金大姐

信女王氏妙元楊氏妙海宣氏妙廳女童本受

王氏張氏妙聚王氏善慶二姐

王氏妙智宮氏惠玉嶽氏妙祥

13號碑創修觀音堂記

0.77m×1.66m×0.18m(厚),內碑,現存於東崖觀音堂內,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曆史。其碑走進紅石峽

內容為:

創修觀音堂記

庚子科鄉貢進士古杭山嶽撰文

國子監監生合肥蔣賢書丹

國子監監生雕陰李容篆額

士之遭際明時壯而得行其

誌,距榆林城北幾十裏許,有山名曰紅石峽,其土壤夷曠介乎□田虜境交界,山明而水清,地幽而境勝,其左弗及一裏寺名紅山,內塑如來賢聖,下有清泉□窪,其源自境外而入斯地。雖有名刹古跡,其景居其一焉,堂建寺前峽左,山水環抱,草木森□,實奇勝之區也。成化丙午歲,欽差鎮守延綏、慶陽等處地方太監簡公來鎮,是方麾下京官簡玉乃山東濟南禹城之望族也,□暇來遊此地,因觀山景非常聖境,磊落鹹發善心,慨捐已資於成化丁未七月吉旦命工創修石堂一空,深一丈二尺,闊見其方,四隅高一丈一尺,中高一丈二尺,內塑觀音、龍女、善才、左右護法、洞門石窗,堂前石砌方台,台下垂柳數株,凡諸製度曆曆可觀,工既完,求予文以為記,□可辭哉。惟觀音大士尋聲救苦,普濟眾生,感應昭彰,豈可盡述。簡均發此良惠之誠,後世必延善報、永永相傳,以勒將來雲是為記。

成化二十三年歲次丁未秋七月吉旦立石

在京義官簡輔、簡智;簡清、高奇、簡宣、簡春、簡璁,簡安、簡通、簡明、簡達、簡鑒,簡泉、簡寧、簡能、簡英、簡雄;嶽父高旺、男四漢,侄男王忠、簡林;信官趙祥;僧人常生、常璁、常青、常景;石匠陳德、高方;信士賀增、楊照

14號碑信女碑

0.51m×0.86m,內碑,現存於東崖觀音堂內,其碑文內容為:

高氏妙能嶽氏妙祥

王氏妙元楊氏妙海

王氏善慶

王氏妙智宣氏妙聰

信女王氏妙能宮氏惠玉

張氏妙秀

王氏妙全張氏妙聚

潘氏妙錦

李氏妙蓮

李氏

嶽母阮氏妙能信女田氏

15號碑雄石峽張公創開水磨碑記

0.58m×1.27m,外碑,現存於東崖觀音堂右側門壁,立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迄今已有330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雄石峽張公創開水磨碑記

水磨之興,中州、南國建之者多。延疆邊地人性惟魯,其於水澤之利罔聞。壬子春初,有客從晉至榆,姓張諱健字浮真者,乃汾州狐岐山人也,見鎮之東西川流不息,僅可建磨,而雄石峽中更易成焉。愛命工匠為障水填基,鑿石開渠安置水磨。一時水力可當數人工,何水為功最易而獲利至巨也。於是榆中諸君子相為則效,遂開十數處焉。嗟乎!張君創立於前,諸公效之於後,凡食水澤之利者,必知其功自張始,是為記。

康熙十八年歲次己未季夏轂旦主持僧洪道、徒廣寫立榆庠博士弟子員王楨撰書

16號碑恢天禪師功德碑記

0.70m×1.72m,外碑,現存於東崖觀音堂右旁側石壁,立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迄今已有242年的曆史,碑文內容如下:

慈慧久存

恢天禪師功德碑記

禪師法諱性明,字曰恢天,俗姓胡,本郡榆林人也。□四削發,稍長接□住持雄山寺,曆有年□,其積功修德,□□□舉今試約,言其一、二,以眾人□共喻者,我禪師菩提性成,方□齡而紀具慈航念,□中歲而□勒□鍾菩□雙覺迷於大千界內,朝課夕誦,期悟空於不二,門中一片婆心,事事惟遵經倡萬穗善,念時時不逾宗風動範,清規普照,慧日行依禪我通覆慈雲,自奉惟伊蒲出,自佛田粟內,供物尚清,精取諸□合□中一世世,勞半生勤苦困,而雲棲霞結三千梵刹常新,無不執玉披金,五百阿羅如舊。西崖數十丈指日成功,東嶺幾洞□因時備舉不必數,□舟而惠洽通□數於儒林,何需傲贈□而思周能修已以成物,事惟準乎,其道行□□,於其□或笥有餘金,錐小差必委曲而就,□豪無一鈔,書以□曲而凡□□無一□,遇大端□設法以儉,種種善端常自晦其行蹤下□□□林,先覺□明事跡□自苦其心,誌□□古刹,上以法不決□□□□德鄉人途人悉頌,慈恩□矣。通大道為一□溝□了真性於萬卻說甚鬆□東回教無異,須知柏子西來法皈……一改白須皓首下難繼赤□碧眼之奇黃背顏直可追清□白足之異花飛石點雄山一小鷲峰葦波浮溪流半成佛澤色色化清,虛之境邊際名區聲聲作震疊之音古榆靈地,成禪師之功德豈尋常耳。日□可及意量□能測也哉。

乾隆三十二年歲次丁亥仲夏上浣之吉榆林廩生喬拱宸謹撰邑人許廷書丹鐫字王臣

李本檉、郝士眾、高文雄、胡俊、任安、任秀、劉惠文

焦整、王仲、常雪林、王世雄、王喜丁、五喜榮、王福祥戚明安、郝泣、許春、方然、李士宗、塗萬乙、孫起學□□□、□□□、□□□、吳□陽、白天成、馮□流、高□□□□、高保、李光、馬起雲、楊目千、□明律、簡安鄧波□、張進顏、胡士英、胡士勝、白天□、陸停、王明元、曹國龍、曹國雄、曹國智、曹國謀、曹國儒、曹國佳、曹世福、田溥、崔童榮、邢智、王斌、崔立、張廷宇、崔□延、薑漢庫、李君佐、王自如、朱仲、張君廷、吳存、劉世高、劉天義、紀成錦、卜柱公立

17號碑左氏施舍草灣碑記

0.60m×1.27m,外碑,現存於觀音堂左側門壁上,因年久風化嚴重,內容殘缺不全。立碑時間應為康熙二十九年(1690),迄今已有319年的曆史,碑文內容如下:

左氏施舍草灣碑記

雄山寺遠□□邊其中香火養瞻毫無所出,□因隨任他……裏將祖置草灣一塊近寺……東至天河,西至山根,南至大路,北至大路……同族之人有爭議者,勒石以為永遠□寺地。

原任援剿薊遼等處總兵官右都督左光先原任鎮守四川龍安等處總兵官都督同知左襄力

原任分守浙江溫區大荊路參將左耳力原任分守寧遠等處總兵官左□

原任延綏撫標傳號都司左□原任整飭貴州安道□判四川永寧都司左□

四川部院候谘應襲世職孫男左昌

本寺主持洪道、徒廣寫□□庚午且月吉日

18號碑金妝地藏十王碑記

0.47m×1.14m,外碑,現存於東崖金妝地藏十王殿右側門壁,立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迄今已有325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如下:

題名

金妝地藏十王碑記

環榆皆黃沙,去城北七裏許,忽有石兩山夾水,層巒峭壁,鑿室建刹,名曰雄山寺,古洞層回,奉佛殿神百千於其內,宛若十洲三島之勝,慨往營締造。蓋九年次甲子夏四月,善信□等遊於斯,偶見地藏菩薩十帝閻君一殿日久塵汙,金妝剝落,遂愴然曰:神之不安,人之罪也。於是督鳩工□開素飾,金妝五門月而告成,命餘作記,餘固見大彩奪目,霞之□輝映,日月之光不□燦燦,見□□壯麗,皇圖諸公之德、諸公之行吡媲美往哲,並永河山同心,福履其樂隻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