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碑記(3 / 3)

康熙二十三年歲在甲子月中浣之吉榆貢生王師文頓首謹撰儒學馬祥麟沐手書丹

總鎮門下旗牌官張思龍、馬世心、賀道隆、鄭國昌、李國標、張大成、郝居唐、崔九州、崔顯珠、梁大用、方弘道、何見雄、王龍、李亭生、李淳本、李世清、柳可貞、陳玉、劉世明、張啟議、畢錦、李題明、劉明德、嶽守良、石光林、黃爾由、張首興、宋周占、劉山、袁世光

19號碑重修圓覺殿碑記

067m×1.46m,底座0.86m×0.34m,外碑,現存於東崖圓覺殿左側石壁,立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迄今已有324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如下:

重修碑記

重修圓覺殿碑記

城北七裏許者雄石峽,石崖壁立,清流瀑出,塞內外之險是邊疆之□比也。加以殿中羅列□像基,有□榆將相歲出,不中者曰:金妝彩靈,這真福也。而知者則曰:修廢補缺,供遊□也。予於上台照同人□輝,□封□之深心人□潯而者何也。我定鼎泯一區,宇中外一統之盛,亙古未有。然交易定所,往來有常期,南人不得北出,北兵不得入南南北之分森嚴,此益以防人心也。正封□也。素有圓覺殿一百年久,兩地雖曰一隅,倘耳共一廟,不僅古刹住之鳥有邊疆必至關□。乙醜歲鎮標□官偶之□員和之務,標己□□圖修理猶□□。鎮延大將軍李國風樂助將施俸金氏始告峻。大將軍遷□當之保人也。□□飛第一□□甲仕四十餘年間,曆秦齊燕楚□政者績仁聲洋道入榆來,撫軍恤民之□兒城垣、橋梁、寺廟□封福與僉為修補全鎮內外鹹與維新者。夫邊情重修霄盯勞心成惠,□用務求南北安□,萌以發財,助工者一則熙回人人之心,一則□□,朝延榆□之哉。□北與觀之作榆將相後先一揆哉。但工成勒石索文於餘之也。偏□不少不讀書□者歸來老□倦□,能為之惟願後之君於效今亦猶今之君子□昔喜抒金錢歲加綢繆,□千萬載之兵民合德,長城永固關乎。邊情出入者……淺□哉。地卯□異果報,仰□息之談□□今昔君千修葺之心亦非餘乎?日樂道之言。

康熙二十四年歲次乙醜夏□□吉旦。

原任米脂縣儒學訓導閻虎兒□沐撰

榆庠□膳生員王□勳沐手書丹

鎮守陝西延綏等處地方掛印總兵官右都督加一級李承恩

佛弟子楊灑民、劉升、喬貞、王一虎、石先光、李養正、閻欽秀、劉光明……。

20號碑創修圓覺殿記

0.63m×1.19m×0.05m(厚),底座0.88m×0.29m,外碑,現存於東崖圓覺殿左側旁石壁,因人為的破壞,碑文內容所剩無幾。此碑最遲應在明成化七年(1471)

所立,迄今已有538年的曆史。碑文僅殘留以下內容:

圓覺堂記

創修圓覺殿記

榆城之北有……水聲震地……境稱之郡……可倫也……非常遂……二丈六尺……佛三普及……壁間原倫……□兒諸製……佛本西方……為效而見……後世永永……綏德衛……(後而碑文均遭“文化大革命”破壞)。

21號碑重妝碑記

0.71m×1.60m,底座0.96m×0.25m,現存於東崖翠然閣內,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迄今已有326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重妝碑記

康熙二十二年歲在癸亥桂月吉旦,延安府榆林城堡同知古潛川時來敏為祈保子孫,敬為重裝。(此碑同聖母殿內存的1號碑係同人同時同內容碑)

22號碑紅石峽創啟石窟塑像碑記

0.68m×1.35m×0.06m(厚),內碑,現存於東崖菩薩殿內,立於正德五年(1510),迄今已有499年的曆史。因風化嚴重,隻留半碑文字,殘留為:

紅石峽創啟石窟塑像碑記

榆林散官中州□□撰文

榆林散官洛陽陸平書篆

榆林城北十裏許……兩山夾一水,中流極臨,□□□□地□形……崇益廣香火不墜,大雄之教於此尤盛,郡……弘治辛酉八月偶有疾,甚畢醫以百藥投……石窟並塑像,自是疾漸瘳不逾月如平,昔……□佛法之能佑人,且喜趙母之能慈其子……亦可慨見馬□在諸洞之比高一丈一尺……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傍侍四像共……迄工於正德庚午十月十一日,因遊於……請為記,遂書之以紀其事雲……立石。

母□氏,嶽父姬福;……弟趙紅、弟妻閆氏、長女妙智;……崔海、趙欽、孫聰、彭縉、趙學、王聰、李榮、劉鎮、李文。捐資官張定,住持僧成顯。畫士孫仲亮、孫仲寧、孫貫;石匠張銳、李欽。(前後建造曆時七年)

23號碑

0.90m×1.85m,內碑,現存於東崖菩薩殿內,因風化嚴重,隻留半碑,殘留為:

……古洞用彰□……古洞在馬……廉泉楊公慨……以戎事……潺□尋遊勝境詢知……整肅之觀瞻仰……和金身聊□前人未竟之忱……□□蘭是為□……揀發副將長白奇興阿敬叩……乃左程光□謹撰……騎都尉韓錫恩書……辛酉蒲月十六日吉立。

24號碑慈仁殿記

0.65m×1.37m×0.14m(厚),內碑,現存於東崖慈仁殿,立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慈仁殿記

棠謂釋氏之教,自古而敬禮吉英誹今世創始之設也。蓋生民以來臻瞻仰而皈依佛誌闡述生死痛苦亦不鮮矣,然之教之論由足國時初興餘,及此所聖人西方化現號佛,慈仁究治□迷而欲超凡登極彼岸者□。陝西都司綏德衛前所見在榆林城居住義言李俊感發虔誠,榮備已資修建慈佛殿一所,□工妝塑聖像皆完,開光酬願伏惟。□朝鞏固億兆遐昌家門,請奇□屬安康,□置地基可承於後□路岩水相連,東至石岩,南至一十四丈,西至河西石岩,北至邊牆,可四至在內分明,以傳其輩輩相記,於是洋洋手,如□共上如在其左右也姑述此以代其事謹識。父李□□,母吳氏妙福,義官李俊,室人鄧氏妙貴,弟李萬,室人徐氏妙,妹李妙聰,女李妙秀,男李和、李林;李致室人師氏妙恩;李果室人宋氏妙緣,孫男李玄。成代二十三年秋吉山西汾洲儒士韓子皋書並篆撰。

25號碑觀音堂記

0.65×0.80,內碑,現存於東崖觀音祠內,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觀音堂記

大慈大悲、靈感救苦救難馬世音菩薩之號者,自開口之始囗皆至心持愛,不時而誦念也,苟口以至哉。囗囗為敬又囗囗囗囗囗隔感救應者乎,夫菩薩以少不囗囗成囗囗舉世罕回來囗囗囗,令人以寂減為苦,以清萌為安,以素合而為修行以口欲成為口道柳且不識言口命脈囗囗囗為善登,菩提果位哉。今陝西都司綏德衛前所百戶潘劍向詩紅石峽得韻,古石佛寺故洞口口口使潘均乃發善心,喜舍囗囗囗工修囗囗鑿石窯一室,內殿觀音一尊,左右善才、童女,囗囗囗囗囗囗囗播飾俱完,欲記載囗囗囗以文予愧,辭曰俗儒豈囗囗囗再三口得已而述鄙語姑且為記。囗嚐旦夕沐口澄心,囗囗囗囗囗囗觀世音菩薩勤仆口省口之後若囗囗之心為心囗囗囗囗於子孫將來矣,是為記。

潘文、潘林、潘合、潘真、潘川……潘成誌,吳氏、潘號、潘記……潘釗,潘……潘亙、潘春……本寺住僧人常玉、常泉、真囗……

山西汾陽……高訪、高秀

大清成化二十三年夏五月吉旦

山西汾陽儒士韓子皋書撰立石

26號碑

0.32m×0.46m,內碑,現存於東崖園沁殿內,於萬曆四十年(1612)二月初一日立,迄今已有397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萬曆四十年三月初一日立。杜應山、杜應川、杜應龍、徐有桓、徐有光

27號碑金妝祖師爺殿闔堂聖像題名碑記

0.70m×1.33m,內碑,現存於東崖園沁殿內。立碑時間為正德九年(1514),迄今已有495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為:

捐金碑記

金妝祖師殿闔堂聖像題名碑記

鎮守陝西榆林地方總兵官右都督世職……誥封一品夫人柯門汪氏、柯門□氏、陳門趙氏、莊慧如……□門閻氏、程門陳氏、莊門李氏、□氏……□門小姐、李門謝氏、汪門馮氏……□門小姐、柯門委功、汪門韓氏、張門常氏、錢門楊氏、□門王氏、楊門趙氏……程振、男程心義。

住持成顯

□□歲次甲戌蒲月上浣之吉

28號碑題名

0.74m×1.43m,內碑,現存於園沁殿內,立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迄今已有315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如下:

題名

……七裏許,中藏一峽,名曰雄石,其峽兩山峙立,一水飛流……若渠、若樓、若閣、若神,天成人工,兩擅其美,獨……榆人劉勳性業樂善,既動不忍……修,同力合誌,其襄厥事上,而……因□□新添十□尊神像,逾壯感靈,赫濯之貌,又穿過洞穴,為……之雄石峽□□,仲夏功成圓滿,勤之□□□,一時眾書之功德而千載,福祉……

□□歲次甲戌仲夏吉旦,榆陽弟子郝永定沐手書。

劉治國、劉定國、劉漢國、王國屏……

住持洪道、徒廣(宮、顯)、孫演仲刊石匠常應、郝大升

29號碑碑記

0.70m×1.37m,內碑,現存於園沁殿內,立於正德十一年(1516),迄今已有493年的曆史。其碑文內容如下:

碑記

……今者有榆陽□山,四……城之北有雄石峽,為榆鎮之勝地也,有山有水有墩台……。

□□□次丙子孟夏吉日立

住持成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