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洞刻(1 / 3)

洞刻包括楹刻、麵刻、頂刻、彩繪、雕塑等方麵內容,也是形成石窟文化的重要內容。有門楣、內門楣、小字碑13塊(座),其中明代5塊、清代7塊(座),無時間記錄的1塊。石壁、頂部雕刻100餘幅。

第一洞地祇

地祇,亦稱聖母殿。8.18m(洞深)×6.35m(洞寬)×3.85m(洞高),建於明崇禎年間,內供奉雲霄、碧霄、瓊霄三聖母及其他諸神,為求婚姻、賜子嗣的宗教場所。內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三十一年(1766)、道光四年(1824)等年代石碑(包括殘碑)6座。在清道光四年(1824)進行過修繕。在門楹上題刻“地祗”二字,有門麵石刻6幅,為左右對稱圖形。左側有延綏鎮兵備副使南川張珩刻紀出擊韃靼獲勝“諸將振賑凱旋大會於紅石峽”的戰功、古寬州張自臣《遊石峽記》等三幅小字幅。

1.地祇

上款:崇禎己卯年仲夏

下款:住僧如寶重緣

1.30m×0.36m,字0.25m×0.23m,地祇(祇,地神,如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為東崖一號石窟門楣,崇禎十二年(1639)題刻,迄今已有370年的曆史。

(以上形成時間應為崇禎十二年(1639),迄今最短已有370年的曆史)

第二洞三教殿

8.54m×7.43m×4.40m,建於明代,內供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道教創始人老子、儒教創始人孔子,為三教合一堂殿。存有乾隆五十年(1785)內碑一座和康熙三十七年(1698)、鹹豐七年(1857)的兩塊門碑(亦叫外碑),另外左側小洞有明弘治二年(1489)內碑一座。另有門麵雕刻兩幅和彩繪一角。

(以上此二圖為左右對稱圖形,但均遭木建破壞,形成時間為明代,迄今應有300多年的曆史)

三教殿內彩繪一角,最晚應在鹹豐七年(1857)形成,迄今也有近300年的曆史。

3.30m×3.82m×2.93m,建於清代,頂上有一洞。有門楹。兩側有崔養正、白闌瑜、朱光宗、孫重光、喬弘崧等題刻多塊小字幅,還有“漢蒙一家”、“流沙蓬島”和“三山拱翠”等崖刻多幅。小須彌殿頂洞1.98m×2.10m×1.53m,內存有《榆林城碑記》一座。

2.小須彌殿

上款:大清康熙歲次壬戌季夏

下款:□□□□□□沐叩

1.00m×0.46m,字0.21m×0.26m,為東崖3號石窟門楣,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題刻,因風化無法考證題刻人姓名,迄今已有327年的曆史。

第四洞

3.3m×3.82m×2.93m,建於明代,在小須彌殿左旁,內有弘治二年碑一座,佛龕一個,2.58m×2.34m×1.1m。

第五洞

1.98m×2.10m×1.53m(距地麵5m),建於明代,在小須彌殿上方,內有明弘治十五年、清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十三年碑三座。蓮花座左右各一、頂部壁畫一幅、外壁兩側壁刻各一。

3.小字碑

0.65m×0.27m,其內容為:鎮標傳宣都司黃麗珠立,總鎮門下旗牌官楊文澄。畫匠:陳大受、郝雲歆。石匠:黨秀、黨國。住持:廣顯。立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迄今已有317年的曆史。

第六洞大雄殿

8.30m×7.20m×3.98m,建於明成化年間,原供奉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二菩薩及四大護法,為佛教最高象征。有“大雄殿”楹刻和“補塑金妝”洞內楹刻各一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信女碑二塊內碑。洞內有頂雕刻已風化,彩繪一角。門麵有琉璃瓦雕刻的二龍戲珠,門框與頂框都有石竹石刻。兩側有宋名楨、梁豹、汪海涯、王遷檻、梁印晶、李承乾、馬履泰等多塊小字幅,左右側還有“溪壑回春”、“還我河山”等崖刻。

4.大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