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成化丁未歲二月吉旦造。
1.46m×0.34m,為東崖6號石窟,即大雄殿門楣(門楣,曾遭“文化大革命”破壞,字跡模糊),立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曆史。
5.補塑金妝
上款:大清乾隆三十九年歲次甲午中秋轂旦
下款:本寺住持成納性明敬刊
現存於大雄殿門內即內楣(泥裹)。立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迄今已有235年的曆史。
(以上形成時間應為明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第七洞觀音堂
4.12m×4.0m×3.63m,明成化年建造,內供奉觀音菩薩石雕像一尊。有“觀音堂”楹刻一塊,成化二十三年碑及信女碑兩座內碑,康熙十八年、乾隆二十三年等外(門)碑三座。門麵有龍等石雕刻及門墩石雕六塊,上框、門框石竹石刻以及石窟頂雕刻。
6.觀音堂
落款:成化丁未九月吉日造
0.85m×0.26m,字0.20m×0.20m,東崖5號石窟門楹石刻,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曆史。
觀音堂石窟頂雕刻(半風化),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八圭圖案;第二層為葵花等花卉圖案;第三層為雞、羊等動物圖案。
(以上形成時間為明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第八洞地藏十王殿
4.45m×3.64m×2.93m,明代建造,原供奉地藏菩薩及十殿閻羅王。曾遭火毀留有過火痕跡。存有內碑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外碑各一座。上、左有“塞北江南”和“榆溪勝地”等崖刻。
第九洞圓覺殿
8.10m×7.37m×3.80m,建於明代,殿內供奉有三世佛及十六羅漢。有門楣“圓覺殿”和洞內楹刻“補塑金妝”各一塊,並有外碑二座。左側有“蓬萊勝地”崖碑。上框及門框皆有石竹石刻。
7.圓覺殿
0.74m×0.27m,字0.21m×0.23m,東崖8號石窟門楹石刻。
8.補塑金妝
上款:乾隆四十一年六月轂旦
下款:本山住持性明、徒宗教敬立
0.98m×0.48m(內楣)現存於18號石窟內門楣,乾隆四十一年(1776)立,迄今已有233年的曆史。
第十洞睡佛殿
6.65m×4.18m×3.90m,建於明代,殿內原供釋迦牟尼佛捏盤像一尊。有石窟頂雕刻及彩繪兩角。上有“天地有別”崖刻。
睡佛殿石窟頂雕刻分為二層,第一層仍然為八圭圖案;第二層為兩條龍騰雲駕霧圖案,也是紅石峽石窟頂雕刻中的唯一兩層雕刻圖案,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幅。
(以上形成時間大體為明代,有四五百年的曆史)
第十二洞翠然閣
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等內碑二座,小字幅二塊,殿台一座,門麵石雕刻一幅(另一幅被木建破壞)。上框及門框有石竹石刻,上框頂部有花形圖案。並有通向頂部的通道,是陝北特委重要會議會址。
0.65m×0.55m翠然閣門麵石雕刻(應為左右對稱圖形,另一幅被木建所破壞)。
4.06m×4.25m×2.80m,有殿台一個,石窟頂雕刻。小字幅一塊。
2.85m×2.85m,內小圓直徑0.24m,第一層圓半徑(即小圓外楞至一層圓外楞,以下以此類推)0.42m;第二層圓半徑1.40m;第三層圓半徑2.0m,石窟頂雕刻分三層,第一層為八圭圖,第二層為葵花等花卉圖案,第三層為龍、朱、鳳凰、羊、牛、鹿、馬等動物圖案。這也是紅石峽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幅,它區別於其他頂部雕刻在於在橢圓外為方形,即每角又多增添三角形雕刻圖案並同樣有雕刻圖案(如之一、之二、之三、之四)。
(以上形成時間大體為明代,有四五百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