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洞刻(3 / 3)

第十六洞

1.30m×0.96m×0.56m,內有一小佛座,底座三層,頂部石雕刻圖案,側麵有小方形圖案。

5.50m×4.48m×3.10m,有明正德五年(1510)等內碑二座,並有動物底座圖案。有殿台一座,頂部雕刻(已風化)。有通往後崖的地道。

1.02m×0.70m,菩薩殿佛龕並有圖案(以下圖形從右向左依次排序,分上下兩列)

(以上形成時間皆在明正德年間,已有近500年的曆史)第十八洞

7.9m×6.5m×3.5m,有門壁內楣一塊。

9.人天戴仰

上款:丙子吉月

下款:弟子郝永定叩

0.80m×0.30m,現存於18石窟內門楣。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立,迄今已有313年的曆史。

第十九洞慈仁殿

8.10m×6.60m×4.04m,內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內碑一座和彩繪及頂部雕刻(已風化)。門楣和內楣各一塊,麵壁雕刻四塊,上框及門框有石竹石刻,頂部皆有圖案紋刻。右側為“雄石峽”崖刻,左側為“廣澤渠”崖刻。

10.慈仁殿

上款:康熙六年中秋吉旦重修。

1.26m×0.32m,為東崖19號石窟門楹(門楣)。立於康熙六年(1667),迄今已有342年的曆史。

(以上形成時間大體都在明成化年間,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第二十洞觀音洞

4.10m×3.73m×3.50m,洞為明成化年間建,康熙六年重新修建。內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內碑一座,頂部雕刻。門楣、麵壁石刻四幅、上框及門框石竹石刻。上麵有“萬裏長城”崖刻。

11.觀音洞

上款:康熙六年□□吉旦重修

下款:延綏總鎮都督韓應琦獻

1.13m×0.29m,字0.26m×0.82m(門楣,又稱娘娘殿)。立於康熙六年(1667),迄今已有342年的曆史。

觀音洞頂部雕刻分三層,第一層為八圭圖;第二層為向日葵等花卉圖案;第三層為雞、羊、鹿等動物案。另有外層(之一、之二)。

第二十一洞園沁殿

7.9m×6.3m×4.1m,有萬曆四十年(1612)等四塊內碑(包括殘碑),門楣及內楣各一塊,麵壁石刻六幅,有上框及門框石竹石刻。上有“萬裏長城”崖刻。

12.沅心殿

1.00m×0.33m(門楣),為二十一號石窟門楹。沅心殿與20號石窟兩窟內鑿水渠,水渠穿兩窟流過。從娘娘殿殘存石刻《修水洞記》記載,渠由榆林人劉勳等於明萬曆二年(1574)鑿成,並新添娘娘尊神,迄今已有435年的曆史。鑿渠使紅石峽“若渠、若閣、若殿、若神、天成人工,兩擅其美。”現古渠仍用,尚存殘佛台。

13.靈應宮

上款:□□甲戌重蒲之月

下款:古□程心義謹書。

1.00m×0.42m。現存於沅心殿之內,為正德九年(1514)題刻,迄今已有495年的曆史。

(以上各圖形成時間應在明成化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西崖一洞

9.07m×7.45m×2.80m,內有頂部雕刻。

6.10m×6.10m,內心小圓直徑為0.55m;第一層圓半徑為0.80m;第二層半徑為0.10m;第三層半徑為0.25m;第四層半徑為0.57m;第五層半徑為0.98m。因坍塌僅留半幅,圖案亦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八圭圖;第四層為向日葵等花卉圖案;第五層為龍等動物圖案,也是全峽內第二幅有龍刻的頂部雕刻。

西崖二洞

9.0m5×7.90m×2.60m,有倒龍石刻圖案,也為紅石峽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