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內畫(1 / 2)

1.內畫工藝

內畫,是我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起源於畫鼻煙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製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麵,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內畫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冀派內畫的發源地——河北衡水,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

元代蒙藏地區已有吸聞鼻煙的習俗,到明萬曆年間,傳教士利瑪竇帶入意大利鼻煙始,鼻煙便作為禮品在中國流傳。清道光年間出現內畫工藝。我國內畫工藝在發展中形成京冀魯三大流派。

其中冀派對內畫創作影響最大,在肖像和摹畫古名畫方麵尤見功效。其立意深遠、布局巧妙、線描設色淡雅豐富、氣韻生動等藝術特色,在“嬰戲圖”、“百子圖”中得以充分體現。冀派創始人王習三19歲投師京派名師,並博采眾長,終成中國當代內畫藝術之泰鬥。在他的倡導下,衡水冀派內畫已成為當代內畫隊伍中最有實力的一支。鼻煙壺內畫藝術為中國獨有,是集民族藝術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它因在水晶或磨砂呈乳白色鼻煙壺內壁上繪畫而得名。掌心般大小的煙壺,隻有筆杆一樣粗細的壺口,藝術家們憑著精湛的書繪藝術和敏銳的藝術感覺,以細小的特製勾筆伸入壺內,反向繪畫和寫字,人們從外觀賞,深感精妙絕倫,不知方寸之內何以致此,疑是鬼斧神工。

鼻煙壺內畫是由明清時吸鼻煙發展而來的。吸鼻煙的習慣最先起源於煙草的發明者印地安人。煙經過特殊的加工後,具有解疲勞、明目祛病、醫治創傷等功能。吸鼻煙無須火種,隻需用手指拈起煙,用鼻子輕吸入即可,因而深得常年生活在馬背上的印地安人的喜愛。

明萬曆年間,西方人把鼻煙傳到中國。清康熙年間,鼻煙壺開始盛行,並把鼻煙壺內畫發展成為一門藝術。60年代,內畫藝術有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廣東的姚江派等三大流派。北京派的藝人用竹筆、柳木筆作畫,以畫麵厚樸、古雅見長;山東派用毫毛筆作畫,以畫麵纖巧、豔麗取勝。王習三在繼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藝人葉仲、三技支的基礎上,融合內畫名家流派之特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國際上被譽為“冀派”。

王習三的作品意境深遠,氣韻生動,渾厚質樸,線描富於變化,設色協調雅致,布局嚴謹得當,款式高雅工秀。他畫的鼻煙壺不僅技巧精湛,而且表現題材十分廣泛:山水、人物花卉、蟲草等應有盡有,擴大了內畫壺的取材領域。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風景,他都精益求精,力求準確、逼真,形神兼備,氣魄宏大,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近年來,王習三在工藝美術上不斷創新,產品由內畫壺一種,增加了外畫壺和內、外畫壺兩種,繪畫題材由山水、人物、蟲鳥、花草,擴大到長城、山海關、故宮、頤和園、正定大佛寺、趙州橋等名勝古跡。作品銷往五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收藏家們競相爭購的珍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