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會有許多次抉擇,大學畢業前的抉擇無疑是最重要的抉擇之一。
一定要把握住!把握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實在犯不起錯誤。
●無可回避的動機衝突
大學給了我們廣闊的空間,時代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也正是因為這N種可能性,使得我們成為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諸多的動機和欲望,常使我們陷於動機衝突之中。
心理學上將動機衝突定義為:一個人在某種活動中,同時存在著一個或數個所欲求的目標,或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排斥的動機,當目標不能達到或不能全部達到,動機不能實現或不能全部實現時,就形成動機衝突或心理衝突。
動機衝突主要有三種形態:
1、雙趨衝突
在生活中,有兩個目標或者情境,主觀上我們同時都想接近。但客觀上不可能同時得到,接近其中的一個目標或者情境,就將失去另一個目標或情境。此時,就產生了雙趨式衝突。
正如孟子所言:“魚,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生,吾所欲也,義,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也會經常地遇到這樣的衝突:
既想擔任學生個幹部,又想專心把學習抓好;既想好好的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又想多跑跑找一個好的工作;體育課上,我們既想選修健美操課,又想選修乒乓球課。
2、雙避衝突
在生活中,有兩種目標或情境,同時會對我們發生不利或有威脅的事件,我們都想回避,但是客觀上不可能同時回避,我們必須接受其中的一個目標或情境。在麵對這種選擇時就會產生雙避衝突。
魯迅先生《野草》中有一篇短文《立論》中很鮮明地體現了雙避衝突。
立論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嗬!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在學校生活中,雙避衝突的情況也是很多的。
我們既不想考試不及格,又不想付出努力去學習。
我們既不想親自參加活動,也不想去當啦啦隊。
我們既不想全部都靠父母養活,因為那樣就顯得太沒有生活自立能力,也不想親自去賺錢,因為那樣太辛苦。
3、趨避衝突
與上麵兩種衝突不同,趨避衝突存在於同一個事物或情境之中,是指同一個事物或情境中兩個側麵所產生的衝突。我們隻希望發生其中的一部分,不想讓它發生另一部分,但是,這兩個側麵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正如一張紙的正反兩個方麵,想要的話就都要一起要,想不要的話就一起不要。例如,別人給我們介紹一個對象,我們看中他的才華,卻又看不上他的長相。而“他”是一個整體,分不開,拆不散。
生活中,常常會麵臨著種種兩難選擇,陷入到種種的衝突之中。有衝突很正常,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陷入衝突之中而不能自拔。長期麵臨衝突而不采取對策,或者是消極地等待事情“順其自然”的發展,會對內心造成很大的傷害,也會使前程受到很大的影響。
那麼,我們如何能走出衝突呢?下麵的建議或許會對你有幫助:
首先,承認事情的不完滿性,辯證地去看待問題,世界上不可能什麼好事都歸你,壞事歸別人。況且,事情是不斷發展的,也許此時你認為是好事,而彼時則是壞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好事中有壞事,壞事中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