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第三方麵的聲音(1 / 3)

一、國外媒體如何看待中國的計劃生育

國外媒體的觀點集中於反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此暫舉幾例。

1.《華盛頓郵報》:人口危機漸漸逼近中國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已經推行了30多年,帶來了近兩代獨生子女,他們任性,還被家人溺愛地稱為“小皇帝”。不過現在人口危機已經漸漸逼近這個國家。

聯合國人口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60歲及以上的居民比例預計將會從2020年的16.7%增長至2050年的31.1%。這遠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20%左右。

在上海等教育水平高的沿海城市,這種不平衡現象更為嚴重。去年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居民差不多是總人口的22%,而生育率低於每對夫婦一個孩子。

為緩解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勞動力短缺,近年來,上海負責人口工作的官員已經逐步放寬他們對獨生子女政策的立場。在2004年,他們通過了允許生二胎的某些條件,包括夫婦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等情況。

今年7月,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發動“鼓勵”生育運動的城市。

但據相關人員說,反應並不熱烈,尤其是市區。

經濟上的考慮是大多數人不願意生二胎的主要原因。27歲的楊家為(音)說,他和妻子符合生二胎的條件,也想多要一個孩子。但如果沒有充分的經濟保障,生二胎是一個不負責任的選擇。

心理因素也是很多夫婦猶豫的原因。42歲的翻譯公司老板陳子建(音)說,就連一個孩子也需要父母付出甚多,為了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我們都不想做出太多的犧牲。

(作者注:《華盛頓郵報》發表此文時是2009年12月15日,原標題為《Population?crisis?approaching?to?China》,它預計中國到2050年時老齡人口將會達到總人口的31.1%,國際上目前是以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作為老齡化的衡量標準,日本目前是22.9%,而中國目前才8.9%,可見《華盛頓郵報》所使用數據並不十分合理。)

2.紐約《世界日報》2012年7月23日報道:爆發人口危機,二胎化聲浪起

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曾是支持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但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約30年後,北京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豐在一場論壇中提出,“中國正陷入嚴峻、無法逆轉的人口危機”。

王豐不是近期唯一提出該觀點的學者。被稱為中國人口問題研究第一人的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長蔡昉,近日接受朝日新聞訪問時也指出,今天中國不僅麵臨少子化的問題,老齡化也在加速中,“人口紅利”的優勢正逐漸結束。

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報告,2010年婦女平均生育率為1.18,其中城市為0.8821,鄉村為1.4375,均遠低於國際公認維持人口正常更替所需要的2.1出生率。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湛中樂等15位學者和社會人士為此提出建議,希望能修改計劃生育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寶昌表示,中國目前應該討論的問題已經不是“一胎化政策”該不該調整,而是要如何調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葛延風也指出,過去30多年來,中國針對過大人口壓力所實施的嚴格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中國的生育率快速下降,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生育率遠低於官方公布的水平。

葛延風還表示,依據國際經驗,城市化、工業化和教育水準提升等因素,都會使得生育率進一步下滑。人口紅利加速消失、老齡化加速,以及未來可能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成為中國新的重大挑戰。

麵對持續下降的生育率,王豐說:“提高生育率很難,甚至不可能。”他以新加坡為例,2001年新加坡政府投入約5億元希望鼓勵民眾生育,2008年此項投入大幅提升至80億元,但是成效依然甚微。

蔡昉表示,不論從政策還是社會現狀來看,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很難出現急轉彎。

蔡昉指出,日本的人口紅利在1990年後消失,之後麵臨經濟泡沫破滅,日本政府為恢複經濟增長,向公共事業及競爭力較弱的產業投入大量資金,結果就是迎來日本“失落的20年”。

蔡昉表示,一旦中國失去人口結構的優勢,經濟增長率自然也會下降。如果中國政府也去扶助本應淘汰的“僵屍企業”,恐怕也會步日本的後塵。

3.紐約《僑報》的兩則報道摘錄

“2012年7月27日僑報網訊”作為世界上老得最快、老人最多的國家,養老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必須麵對的難題之一。更何況,中國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時候就搶先撞線。“未富先老”意味著社會能提供的資源非常有限,各方麵的準備也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