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氣候暖化現象及其後果(2 / 3)

地球上如此龐大的冰川和凍土地帶的冰雪融化,帶來的影響可謂是至深且巨。冰雪覆蓋的山地和高原地區的居民固然首當其衝,由此帶來的洪水泛濫,也會使下遊地區的居民麵臨直接的威脅。

全球變暖引發的海平麵上升,冰雪融化導致的水體膨脹,進一步抬高了海平麵。據專家指出,如南極冰蓋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麵上升6米,上海、紐約、孟買等一些沿海的城市均將淹沒。海平麵上升將會衝擊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東亞、西歐和北美的沿海地區作為全球經濟的精華地帶,將受到最大的威脅。美國的大西洋、太平洋兩岸容納了全國70%的人口,是全美農業、工業、經濟、文化、國防重地。中國沿海11個省市,麵積隻占全國的約12.5%,人口卻占全國的41%,全國50%以上的GDP和60%以上的工業產值來源於此。位於沿海低地的上海、廣州、香港、深圳、珠海、寧波、廈門、大連、天津、青島等城市,當海平麵上升後,均將遭受到淹沒的危險。

海平麵上升後,太平洋和印度洋裏的一些島國,也都將遭受到滅頂之災。菲律賓、印尼的一些島嶼及其他一些島國,都將從海平麵上消失。印度洋裏最美麗的島國馬爾代夫,很可能由於全球暖化而沉入大海。

三、極端氣候的出現

在大氣和地表水的相互循環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能量轉換,其規模之大令人難以想象。水分子從液態變化到氣態,再從氣態變化到液態,轉換過程中會吸收或釋放大量的能量。1毫升水從0℃上升到100℃需要100卡能量,1毫升100℃的水變成100℃的汽,需要吸收539卡能量,水蒸氣進入大氣後又會凝結成雨雪落到地麵上,同時釋放出同樣數量的能量。2005年摧毀美國新奧爾良城的卡特裏娜颶風,其破壞力就是來自水汽凝結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

如果地表,特別是大洋表麵溫度維持平衡,大氣與地表水的循環也可以維持基本平衡,進入到大氣中的水汽總量及其攜帶的總能量也會基本不變。基於水汽的能量轉換引起的天氣波動,無論是波動幅度,還是持續時間也會維持總體平衡。這樣,天氣變化就會顯得相對和緩。但全球暖化打破了這種平衡,使得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更為劇烈。因為全球暖化,引起水分蒸發增加,從而導致極端天氣頻發。水分蒸發的增加使大氣中的水汽增多,從而使大氣增加了額外的能量,才導致大氣環流出現異常。

中國近年出現的反常極端氣候有2005年全年發生的13次嚴重的沙塵暴,這也促使了沙漠化的加劇。2008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該年春節將至的寒冬季節,一場曆史上罕見的寒潮突然襲擊南方各地,一時間高速公路冰封,電網被凍雨和冰淩壓塌,城市斷電停熱,上億的春運人潮滯留在南方幾個主要車站附近,南方好幾個省的日常生活和運作幾乎停止。冰雪災害使得貫通中國南北的大動脈京珠高速被迫關閉,不但凍結了中國南方的物流,也阻斷了大批人的回鄉之路。2009年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監測到,從6月27日到7月26日的一個月中,全國有21個省市自治區152個站點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高溫標準,17個省市自治區71個站點日降水量達到極端強降水標準。

國外的極端氣候也是層出不窮,其中特別嚴重的有:1998年孟加拉國的洪災,造成了2/3國土被淹沒,1000人罹難,3000萬人無家可歸;2004—2005年尼日爾連續幹旱,糧食減產,使250萬人需要緊急糧食救助;2005年8月,美國新奧爾良卡特裏娜颶風造成1500人死亡,78萬人流離失所,破壞房屋20萬棟,該市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全球暖化導致冰川退縮,森林植被萎縮,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短缺,使得幹旱加重,從而造成了大範圍的饑荒。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化,最受衝擊的是全球最貧困的人群。這些貧困人群之所以貧困,根本原因是他們居住在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地區,亦即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以中國為例,中國赤貧人口有95%生活在內地生態脆弱地區,他們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衡量貧富的基本標準是人們的收入,但收入的增加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剛脫貧的人群很快又會墜入貧困的泥潭。氣候變化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是整個人口脫貧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