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澤(1253—1332年),著名宋末元初教育家。元初時,王炎澤曾任兩縣教諭,後任石峽書院山長,講道授徒,前後有學生近百人,其中最有成就者是黃溍。他為學生講課時,務求講明大義。他的文風簡潔而理明,詩風渾厚而不時有奇語,當時學界尊其為南棱先生。他的兩個兒子良玉和良瑉都子承父業,從事教育工作。良玉任常山教諭,良瑉任義烏訓導。
進入元代,由於統治者對科舉選士製度的認識出現變化,科舉製度數度存廢。在整個元代,科舉考試共舉行過16次。科舉規模無論就取錄人數或進士的地位前途都與宋代難以相比。義烏有記載可考的進士僅黃溍一人,但義烏的教育並沒有因為科舉製度的存廢變化而出現明顯停滯。
黃溍(1277—1357年),自小師從劉應龜,孜孜以求十五年。元延祐二年(1315年)登進士第後,曾任各類官職三十餘年,參與修《宋史》、《遼史》、《金史》。黃溍一生博覽群書,研析經史多先儒所未發;在朝中不附於權貴,清風高節;對待學生則盡心施教,從不以師道自尊。他的學生金涓、王褘、宋濂、傅藻等皆著稱於世。
金涓(1306—1382年),是元末明初知名的學者和詩人。他學文於黃溍,學經於許謙,縱橫詩文,貫通經史,但終生不仕,拒絕征辟。明洪武時,宋濂、王褘力邀他參與修《元史》,仍拒不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隱居蜀墅塘邊青村,聚眾授徒,傳道授業。
王褘(1322—1374年),與宋濂一起被朱元璋並稱為“浙東二儒”。他幼年時曾受祖父王炎澤教誨,父親王良玉居家教授時,弟子盈門,不下百人,王褘也身居其中。他後來師承元代名家柳貫和黃溍,得到兩位大家的悉心教導和鍾愛。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令編修《元史》,宋濂、王褘為總裁。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詔王褘持節出使雲南,次年,王褘為國家一統大業血灑雲南,終年52歲。王褘在朝廷中,以直道行事,與人交遊,也處處顯示義烏人的耿直之氣。
宋濂(1310—1381年),是與王褘齊名的元末明初著名義烏籍學人,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尊稱其為太史公,又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與王褘不但是同鄉、同時代,還是同門師兄弟,都曾受教於柳貫和黃溍門下,又一起主持編修《元史》。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辭官還鄉,以翰林學士奉旨歸於岩下,建立“釜山書院”,為宗族弟子教誨。宋濂還首開私家藏書風氣之先,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
傅藻(1321—1392年),元末與宋濂、王褘等一起跟隨黃溍學習,均以文章出名。明朝建立後,義烏縣令向朝廷推薦了4位才子,傅藻就是其中之一。洪武5年,傅藻向朱元璋陳述了治國的觀點,深受朱元璋稱讚,此後就在翰林院編寫元史。辭官還鄉後,傅藻就建書院靜心研習學問,為避免被人打擾,他幹脆把書院題名為“杜門”,即閉門不出之意。
進入明代,統治者吸收前朝統治經驗和教訓,把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更推進了一步,在思想、文化、教育領域中,各項政策均以強化中央集權為目的,學校和科舉製度發展得更加縝密。文教政策、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以及書院的管理舉措、科舉考試始設八股取士、私學和蒙學教材等各方麵都取得了重大發展。王守仁的心學教育思想更成為推動明代教育實踐的最重要力量。在此大背景下,義烏教育也進入了又一個繁榮期,科舉取士人數達26人,其中不乏剛正不阿、清政廉明的官吏和抗倭寇、平內亂,名聞遐邇的儒將,樓鎮、吳百朋、金世俊等,並湧現出王汶、虞守隨和虞守愚堂兄弟等一批對義烏教育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學人。
王汶(1433—1489年),是王褘的曾孫。他自幼讀書極辛苦,安貧執禮。成化十四年(1478年),王汶登進士第,授中書舍人。王汶做了三年官,便謝病而歸故裏,開設書院於齊山下,名為“齊山精舍”。他潛心誦讀,隨他學習者甚多,人稱“齊山先生”。王汶剛正不阿,不以道者恥與同列。弘治元年(1488年),王汶與翰林簡討陳獻章同被征召,開始力辭不赴,次年才赴任,但未抵到京師便病亡,書院也因此廢止。
虞守隨(生卒年不詳)和虞守愚(1483—1569年)是堂兄弟,分別是正德九年(1514年)和嘉靖二年(1523年)的進士。虞守隨做官不久,因丁父憂,在父親墓而旁結廬研修,他的弟子們從各處投奔而來,他對學生從不分親疏,盡心教導,其研修教學處即成為了鍾山書院。虞守愚的經曆與其堂兄有些相似。他少年時就發奮攻讀,父親因積勞成疾不幸去世後,虞守愚哀痛至極,即在父墓旁建草房,立誌守墓十年。他母親十分痛惜,請家族親友上山,強行拆毀草房,逼迫他回家。中進士後,他在政務之餘,與縣學諸生談經義,以勸學教化為己任。嘉靖十七年(1538年),因弟病故,虞守愚聞訊且念及慈母年邁,便棄官乞歸,侍母終養。回家僅半個月,他母親就壽終天年,於是又守墓三年,其間他在東岩築書舍,研學教徒。
除了虞守愚和虞守隨,虞氏家族人才輩出。虞守愚的孫子虞德燁,字光卿,號紹東;事母兄以孝友聞名,是隆慶五年(1571年)的進士,曆官工科左給事中、雲南參政、侍筵講議等職;著有《自得園詩集》、《節師日訓錄》等。虞守愚的三世孫虞國鎮,字伯嶽,號瀾石,是崇禎元年(1628年)的進士,授香山知縣;他遏製轄區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占行為,修改《海道禁約》,嚴厲打擊了居澳葡人胡作非為的囂張氣焰。任滿回朝時,又向朝廷奏述治理香山經過,提出加強海防建設和治理居澳葡人的建議,得到崇禎皇帝的讚賞,被任命為翰林院檢討。其兄虞國鉉曾任龍門知縣,後升泉州通判,曾大力訓練本兵壯丁,平定倭寇之患,政績卓著。
樓鎮(生卒年不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優異成績中三甲進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生性剛正不阿,蔑視權貴,為政清廉,政績卓著。樓鎮雖深得嘉靖帝賞識,委以重任,但在他決心大治巴蜀之時,竟遭佞臣嫉妒,屢受陷害,加之勞瘁過度而致病。樓鎮自料回天無力,壯誌難酬,遂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含憤吞金自盡,年僅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