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新舊文化的衝突更加激烈。在教育界,國外教育家先後來訪,歐美留學人士陸續回國,使西方現代教育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人們開始努力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積極地開展教育改革。1920年,教育部下令國文科改稱國語科,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同時采用注音字母。浙江各地迅速行動起來,籌辦國語傳習所,對當地教師的語音和國語進行培訓,配合各縣學校的國語教學。同時,還通令各地中學可根據當地情況增減科目及教學時間,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使學生有較大程度的發展餘地。
“壬子癸醜學製”的頒行,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科學、合理而又平等的教育體係,使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的恢複和新的發展,為新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義烏的教育事業也發展較為順利,特別是初等教育蓬勃發展,至1921年,全縣已有國民學校231所,其中高等小學17所,初等小學214所,絕大多數學校都按照這一學製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並促進了一大批學塾的教學向新學製靠攏,最終改造為新式學堂。
三、1922年的“壬戌學製”
在五四運動後空前高漲的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民國政府開始反思“壬子癸醜學製”的不足,認為它雖然清除了清末封建教育的諸多因素,為近代新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仍過分注重傳統倫理教育,有相當多不夠合理的問題存在,如小學學製太長,中學學製太短;課程偏重普通教育而輕視職業訓練;課程安排不夠靈活等等。為此,民國政府教育部專門進行研究,對學製再次進行修改,於1922年11月1日以“大總統令”的形式頒布了《學校係統改革案》,這被稱為“壬戌學製”。
該學製受美國實用教育主義的影響,首次將學前教育納入初等教育範疇,幼稚園收受六歲以下的孩子。小學、初中、高中學製實行“六、三、三”製,其中小學學製縮短了一年,改為“四、二”製。該學製使學前教育得到了重視,進一步縮短了小學的學程,使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得以銜接;同時,新學製還提高了中學教育程度,由4年延長至6年,初級3年,高級3年。初級中學可單設,高級中學一般與初級中學並設。這一改革強化了中學與大學的銜接,並在中等以上學校實行選科製,加強職業教育,以兼顧學生升學和就業的需要,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求。
新學製還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使學製與課程、教學在改革中趨向規範、統一。1923年6月,教育部又頒布新課程綱要,規定中學采用學分製和選科製;高中分設普通科和職業科。
新學製的製定,充分體現了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和“科學”的精神,使教育觀念、教育製度、管理手段更趨於統一和規範,並在發揚平民教育精神,適應社會需要,注重個性發展,注意生活教育,發展國民經濟,使教育更易於普及,給地方辦學多留伸縮餘地等方麵都有充分的考慮。
義烏當時雖然主要隻有初等教育,但也積極遵循新學製的要求推進教育發展。1923年,義烏籌設幼稚園,縣立幼稚園附設於縣立女子高等小學內。1924年,義烏縣教育局下令全縣各校實行新學製,同時對課程作重大調整,為小學高級階段“增置職業準備之教育”。1927年,創辦了義烏第一所初級中學義烏縣立初級中學。之後,義烏的各級各類學校雖曆經戰亂磨難,但都在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基本都是遵循該學製開展教學和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