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中國處在清王朝的封建專製統治之下。鴉片戰爭前夕的嘉慶、道光年間,一方麵是專製統治更加嚴厲,另一方麵則是統治者更加昏庸腐朽,吏治日益敗壞。上上下下的官吏,都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解民眾之疾苦。他們貪贓枉法,賄賂成風,追名逐利,無所不用其極。
特別是自皇帝以下,各級享有特權的滿族大臣,無不過著驕奢淫逸、揮金如土的糜爛生活。
乾隆時期的寵臣和坤,在嘉慶朝被參處死,抄出他的家產達8萬萬兩,相當於當時國庫10年的財政收入。當時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至於地方官吏,也大多貪汙舞弊,“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便是他們真實的寫照。
由此可見,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在清王朝的統治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高度集權的封建專製統治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壓迫,使階級矛盾、社會危機達到了極端尖銳的地步。清王朝已腐敗不堪,臨近全麵崩潰的前夜。
正當中國處在清王朝封建專製的統治下停步不前的時候,世界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的中心是資本主義製度先後在歐美主要國家得到確立,產業革命得到了迅速發展,與中國的落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之,鴉片戰爭前夕,正當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腐敗不堪、危機重重之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過產業革命,正處在迅速發展的上升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尋找更為廣闊的殖民市場,正迫不及待地要打開古老中國的長期關閉的大門。
1840年6月,英國資產階級政府為保護鴉片貿易,桿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依靠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和戰後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政治上,中國的領土完整被破壞,獨立主權受到了侵犯。經濟上,中國開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鴉片戰爭,成為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書的主人公一一華蘅芳降臨到了這個世界上。
這裏,北臨滾滾東去的長江,南臨碧波蕩漾的太湖,是我國江南的一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道光十三年,也就是1833年,華蘅芳出生了。華蘅芳的父親叫華翼倫。華翼倫年輕的時候,是個讀書人,他的家,在當地是一個比較富裕的中等家庭。
1844年,即道光二十四年,華翼倫考中了舉人,隨後,他被清政府任命為江西省永新縣的知縣。就這樣,華翼倫離開了他的家鄉——蕩口鄉,來到任所。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各地到達金田村的“團營”拜上帝會眾約2萬人正式宣布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組織太平軍,製定了嚴格的軍事紀律。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爆發了。
金田起義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恐慌,清政府立即派大兵進行圍攻;而各地民眾卻熱烈響應。
3月,太平軍轉戰至武宣東鄉,洪秀全正式稱“天王”,隨後,又分封諸王,同時,製定《太平軍目》、《太平官製》等各項製度。這就是太平天國曆史上有名的“永安建製”。
經過永安半年的休整,太平軍發展到四五萬人,全軍士氣十分旺盛。但是,這時清軍還大舉圍攻,形勢十分嚴峻。
1852年4月初,洪秀全下令突圍,號召全軍奮勇向前,“同心放膽同殺清妖”。突出重圍後,太平軍揮戈北上,進軍桂林。接著,又向湖南全力進軍。
太平軍經過長期連續奮戰,於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首都。
之後,太平軍分兵北伐和西征。1854年,西征的太平軍攻人江西。這時候,在江西永新擔任知縣的華翼倫,對農民起義軍十分恐懼。於是,他趕緊回到了原籍。
後來,清政府一再要他出來做官,但是,他看到國家動蕩不安,怕擔風險,便再三拒絕了清政府的任命,呆在家裏閑居起來。
華翼倫一共有兩個兒子,華蘅芳是他的長子,字若汀,還有一個小兒子,叫華世芳。
華蘅芳出生之時,中國正處在一個大變動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