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曾立過算術學館,但是到這裏來學習的都是些官宦家的子弟,一般的人是不可能進來的。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誰要想學習一些科學技術知識,既找不到學習的場所,也不被人們重視,甚至還會被一些人看作是“旁門左道”。
和當時那些地主、官僚家庭裏的孩子一樣,華蘅芳7歲那年,他父親就給他請了一位老師,教他學習當時盛行的一些少年必讀的通俗讀物和《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也準備讓他參加科舉考試,以便將來做官。
年幼的華蘅芳,學習很認真。在兩三年的時間裏,他就讀了許多封建時代的經典著作。而且,有些書他還能熟練地背誦。他父親看到這種情況,心裏特別高興。
這時,爆發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炮聲,使一些人受到很大震動,開始逐漸地考慮一些新的問題。
當戰爭正在進行的時候,一些有愛國思想的人,看到國家軟弱挨打的悲慘狀況,心情無比激憤。他們認識到,在國家貧弱的情況下,人們要再像以往那樣,不知天多高地多厚,還在那裏死讀那些脫離實際的“聖賢書”是危險的。他們認為,中國人到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了!戰後,有的愛國知識分子,便進一步響亮地提出了“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來反對外國侵略者”的主張。於是,要求麵向現實,提倡讀書注意實用的主張,首先在戰火蔓延過的東南沿海地區,日益廣泛地傳開了。
這時,華蘅芳14歲,原來教他學習經書的那位老師走了。接著,家裏又給他請了一位新的老師。
這位老師是當地的一位知識分子,可是他的思想比較開通,主張讀書注意實用。因此,他不是光教經書了,而是還教華蘅芳讀一些近時人的著述。在社會的影響之下,華蘅芳的思想受到一些新事物的影響,他幼小的心靈裏也在開始琢磨一些新事情,因此,也就產生了一些想不通的問題。
在這一年的夏季,華翼倫從江西回到家鄉探親。此時,華蘅芳看到多時不見的父親,心中特別高興。於是,他想利用這一機會,向父親傾吐一下長期積累在自己心間的一些想法和問題。
一天晚飯後,他來到父親麵前,向父親問道:“我已經學了很多的經書,可是這些書到底有什麼用啊?”
這時他父親撫摸著他的頭,親切地說:
“隻有學好這些書,將來才能取得功名。”
“得到功名,又有什麼用呢?”華蘅芳接著追問道。
此時,他父親覺得也有點不好回答了。
從此以後,華蘅芳對天天死讀那些空洞、死板的經書,越來越覺得沒有興趣了。他越發強烈地希望能學到一些有實際用處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