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國古典音樂旋律美(1 / 3)

一、中國古典音樂旋律美的內涵

旋律是音樂的一個專屬名詞,《現代漢語詞典》說:旋律是“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運動。旋律是樂曲的基礎,樂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它表現出來的。” 用高興先生的話說,所謂“旋律,簡單地說是音樂有意味的組合。” 要再分細的話,“旋:動態的變化與發展;律:音的音低。” 旋律可以說是音樂最基礎的元素,它是音樂形象最本質的表現。旋律和節奏具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兩者密不可分。高先生說:“用人之骨骼與肌膚的關係來比擬,節奏如骨骼,旋律如肌膚。對於一個充滿活力的軀體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什麼?當然是健美的肌膚。” 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旋律和節奏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可以說,沒有音樂的節奏就沒有音樂的旋律。音樂存在的具體形態就是旋律,我們最容易感知到的音樂語言也就是旋律,我們聆聽音樂的是否優美,就是依據我們所感知到的旋律。旋律板滯凝結,則音樂粗糙無力,旋律流暢多變,則音樂優美動人。所謂旋律流暢多變,是音樂審美特質的一種重要的表現。隻有流暢多變的旋律,才是優美動人的旋律。隻有具有這種旋律的音樂作品才對人具有強大的審美衝擊力,所以說,我們講音樂作品的旋律美,主要看這個作品的旋律是否是各流暢多變的特點。所謂流暢,指的是旋律的內在運動具有一種一環套一環的緊密的聯係,沒有絲毫的生硬、凝滯之感;所謂多變,是指旋律既具有鋪墊性的停頓,又具有鋪墊性的跳躍,這種跳躍和停頓,是一種具有前期性的充分準備,沒有絲毫的突兀之感。我們所進行的旋律審美,實際上是對音樂旋律進行一種心理的體驗。上行旋律給人的心理感覺是情緒的逐漸增強或緊張度逐漸增加;下行旋律給人的心理感覺是情緒的逐漸減弱或緊張度的逐漸遞減;級進的旋律給人的心理感覺是平和安祥;不斷跳進的旋律給人的心理感覺是激情奔放。音樂旋律的這種不斷變化,形成了美妙神奇的音樂。因此,所謂音樂旋律美的內涵,就是指音樂的這種有意味的組合而呈現出來的流暢多變的美感。

二、中國古典音樂旋律美的表現

旋律是一種音的線性組合,音樂的旋律美就是這種通過流暢多變的線性組合式的線條來表現的。“流暢”所形成的旋律美表達了旋律內部的一種內在的緊密聯係;“多變”所形成的旋律美則表達了旋律內部點與點之間的相互結合。音樂的旋律美一是通過流暢的線條來表現。如著名的嗩呐獨奏曲《百鳥朝鳳》就是通過流暢的熱烈歡快的旋律來表現大自然百鳥和鳴、氣象萬千的關係和人類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的。

嗩呐獨奏曲《百鳥朝鳳》原是一首流行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該曲結構鬆散,沒有高潮,具有典型的自然原始意味,如即興發揮時,公雞啼曉,母雞生蛋,甚至於連小孩的哭叫聲等也隨意加入。該曲被搬上舞台後,經過了多次加工改編,1953年春,由山東省菏澤專區代表隊選送該曲為嗩呐獨奏曲,參加全國彙演,受到熱烈歡迎,並被選為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節目。為了使該曲美具有藝術性,民間樂手任同祥在專業音樂作者協助下對該曲進行了加工,一是改變了原曲的原始意味缺陷,精選了鳥叫聲,刪去了雞叫聲。二是設計了一個運用特殊循環換氣法的具有長音技巧的華彩樂句,來擴充快板尾段,從而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更好地突出了主題。後來該曲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20世紀70年代,陳家齊又在任同祥演出版本的基礎上,再次進行了改編加工,一是在樂曲前麵設計了一個呈現百鳥齊鳴意境的引子,二是進一步將鳥叫聲集中精選壓縮;三是在層次上進行合理安排,並配以新的伴奏曲調,從而突出加強了音樂性;四是任同祥的華彩樂句再進行了擴充,並使用具有快速雙吐演奏技巧的華彩句,使樂曲更為完整;五是根據原曲各段不同的意境,分別給樂曲標注了八個富有詩意的標題。它們分別是山雀啼曉、春回大地、鶯歌燕舞、林間嬉戲、百鳥朝鳳、歡樂歌舞、鳳凰展翅和並翅淩空。這樣一來,樂曲的層次結構和情趣對比更為緊湊、合理,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更好地表現了百鳥和鳴、氣象萬千的自然美景和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百鳥朝鳳》以熱烈歡快的旋律和百鳥和鳴之聲,描繪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歌頌了勞動人民對勞動生活和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喜悅之情,充滿了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感。全曲共分為八段,是一首循環體結構的樂曲。第一段山雀啼曉是全曲的引子部分。樂曲開始是一段節奏自由的散板,在散板之後,是由嗩呐奏出的清新、悠揚的樂句,然後由伴奏樂器笛子模仿鳥的叫聲及與之互相對答呼應的鳥叫聲,展現出山雀啼曉的優美意境。第二段春回大地是一段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北方民間音樂粗獷、爽朗風格的曲調,優美而流暢。在生動活潑和千變萬化之中,它的每句結句的尾長音總是落在調式主音上,給人以純樸而穩定的感覺。這段音樂的特點是造成一種歡樂的情緒和變化多端的氣氛,為下一段落模擬音調的出現提供心理上的準備。第三是段鶯歌燕舞,用嗩呐自由地模擬各種鳥叫聲,伴奏聲部以優美如歌的旋律和舒展的節奏作陪襯,以加強音樂性。伴奏聲部的旋律和節奏與嗩呐泛奏的旋律和節奏形成一定的對比,音樂情緒熱烈昂揚,生動地表現了“鶯歌燕舞”的歡樂情景。第四段林間嬉戲,以短暫的樂句代替前麵悠長的樂句,使旋律顯得活潑歡快,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群鳥在林中跳躍、嬉戲的畫麵。第五段百鳥朝鳳,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樂曲中第二次模擬各種禽鳥的叫聲。在這一段中,演奏者充分發揮了嗩呐所特有的演奏技巧,並通過各種演奏來惟妙惟肖地表現百鳥朝鳳的情景。人們在優美的嗩呐樂曲聲中,仿佛走進了美妙的大自然,百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在枝頭嬉戲跳躍,大自然充滿了勃勃的生機。第六段歡樂歌舞,隨著音樂速度的加快,樂曲的情緒不斷向前推進。當伴奏樂隊戛然停止的時候,嗩呐出人意料地用花舌音奏出蟬鳴聲,非常真切動人。特別有趣的是模擬蟬被捉住時,所發出的陣陣掙紮聲和最後長鳴一聲遠飛而去的一段,繪聲繪色,充滿了歡快熱烈的氣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百鳥和鳴,陽光明媚的景象。第七段鳳凰展翅。隨著樂曲速度的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複推進,音樂再次進入高潮,在出現號召性的長音之後,又出現了嗩呐的華彩樂段。這段音樂是用嗩呐特殊的循環換氣法“一氣”吹成,使得音樂歡騰的情緒達到了極點。第八段並翅淩空是高潮段落的繼續。嗩呐熱情歡快的旋律使音樂的情緒更加熱烈,再一次描繪了百鳥爭鳴、淩空展翅的動人情景。最後,音樂以一個短小的“謝板”,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