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典音樂結構美的內涵
結構是在藝術作品中具有無窮魅力的一個主要因素。什麼是結構?《現代漢語詞典》說:“結構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所謂音樂作品的結構,是指音樂語言的基本要素如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和聲、複調、調式、調性等的排列方式。這種排列方式產生的結構有兩重含義:一是指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如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複二部曲式、複三部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回旋奏鳴曲式、套曲曲式等等。二是指在某種曲式結構內部的結構方式。用個很粗淺的比喻來說,砌房子的元素是磚、瓦、水泥等,砌出的房子有別墅、三室一廳、四室一廳等結構,這相當於曲式結構;而三室一廳內部的結構又有多種多樣,這種不同的三室一廳的內部結構方式,就相當於曲式結構內部的結構方式。關於不同的曲式結構,各有其不同的審美特征。本文所要論述的結構美,其側重點在音樂作品內部結構方式所呈現來的審美特質。著名音樂學家愛德華?漢斯立克在論述音樂美問題時說:“研究各個音樂要素的性質以及研究各音樂要素與特定印象的關係,——隻是把事實搞清楚,而不是探究最終原理,——把這些個別觀察的結果最後歸納為一般的規律;這樣做才有可能‘給予音樂以哲理的基礎’。” 音樂要素組成一部音樂作品,它必須遵循音樂作為一種時間、聲音藝術的內在的聲學邏輯規律,符合這種規律組成的音樂作品,就是美的作品,反之,則是不美的作品。隨著時間的運動,單音按自然結構形式的規律運動著,就產生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等等,然後這些複雜的音樂要素有機地排列組合,就形成了不同層次的音樂語言。一部音樂作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的優劣,直接影響著這部音樂作品的成功與否。這正如《大學音樂》所說的:“在形式美的概念中,結構是組織藝術作品的內容和藝術語言,構成藝術形象和意境,從而製作成藝術作品的重要手段,沒有適當的組織手段,就不能構成完美的藝術作品。
音樂的結構美,就是音樂作品通過作曲家獨具匠心的有組織的結構而呈現出來的審美特征。音樂作品的結構美屬於音樂作品的形式美範疇。這種結構美雖然在音樂作品的審美中不占據主體的部分,但這種結構美是音樂作品審美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局部。從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來說,音樂結構既包括了音樂的總體結構,如從樂句到樂段,再到單曲和套曲,而且還包括音樂作品中各個局部的結構,如旋律音程、調式、節奏、節拍及各種音樂發展手法在音樂作品中的巧妙運用。
二 、中國古典音樂作品的結構特色
中國古典音樂的結構與西洋音樂的結構有同有異,這其中的同異之處,劉正維先生在《中西音樂結構的審美異同散論》(見《音樂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第3-16頁)一文中已有詳盡的論述,讀者可以參閱。本文所要闡述的,是中國古人審美原則對於音樂作品結構的影響所帶來的特點。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崇高“自然美”的社會,因為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社會,而生活在這種社會中的人們,因為乞求“風調雨順”的“靠天吃飯”的農耕文化特點,使得我們的先人們更多地依賴於自然,對自然的感情也最深厚,因此,遠古人們的審美心理,就是符合自然的原則就是最美的。《周易?卦》說的:“白賁無咎”, 就是指用白色來進行裝飾,所謂用白色來進行裝飾,就是不刻意的裝飾,就是符合自然的本色。古人甚至認為,音樂是最能代表自然界一切法則和規律的藝術,《禮記?樂記》說:“樂由天作”,就是說音樂是上天(自然)音響在人間的表現。正因為這種崇尚自然的審美習性,使得中國古典音樂作品在結構上也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特點。這種特點表現為三個方麵:一是音樂的發展以自然事物的發展順序為順序而發展。而結構則按照這種順序來建構全局。如如中國古典琵琶獨奏曲《十麵埋伏》,在結構上就具有很高的審美特質。該曲共分為三大部分十三個小段;第一部分是戰前準備,分為“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個小段;第二部分是戰爭過程,分為“埋伏”、“雞鳴山小戰”和“九裏山大戰”三個小段;第三部分是戰爭的結束,分為“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五個小段,作品的結構嚴謹,以時間為順序,形象地再現了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古代戰爭場麵。隨著音樂語言的向前運動,仿佛把聽者帶入到了兩千多年前那場千軍萬馬,殺聲震天的戰爭場景之中,讓聽眾隨著音樂的不斷推進,而親曆了兩千多年前決定楚漢勝負的垓下之戰。以戰爭演進順序為順序組成的音樂結構,恰到好處地描寫了戰爭的整個進程,再現了楚漢相爭的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麵。
二是音樂作品各部分之間的銜接按照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關係自然銜接,如王建中根據民間嗩呐曲《百鳥朝鳳》改編而成的鋼琴曲《百鳥朝鳳》就帶有這種明顯的痕跡。《百鳥朝鳳》分為四個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自然銜接,通過鳥兒啼叫的聲音來切換一幅動人的畫麵。第一部分從第一小節至第28小節,這一部分音樂的速度為中速,旋律是歌唱性的,這一部分共為三個樂句,第一樂句為第1節至第12節;第二樂句為第13節至第20節;第三樂句是第21節至第28節。第二樂句和第三樂句,分別以8個小節為一句的兩個相同的旋律,在相隔八度的不同音區,以不同的織體在歌唱,這兩個力度強弱對比的旋律,擴大了音樂的空間,並奠定了全曲歡樂祥和的基本音樂性質,特別是第28小節4個加快的八分音符旋律,把音樂較好地引導到了第二部分更加活躍的歡樂場麵。
第二部分從第29小節到第186小節,這一部分音樂是活躍的快板,旋律是歡快的。這一部份分為三個樂段。第29小節至第87小節為第一樂段。第88小節至第132小節為第二樂段;第133小節至第186小節為第三樂段。另這一段以8分音符後半拍的出現以及16分音符小短句的節奏特點,來突出歡快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