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中國古典音樂結構美(2 / 3)

第二樂段主要模仿各種鳥叫的聲音和描繪鳥兒的各種逼真的神態,來營造大自然的天然樂趣;第三樂段則通過兩個相同的旋律,分別在高低音區進行不同織體的模唱,來描繪鳥兒靜態的美感,緊接著在第174小節之後,又進一步摹仿各種鳥兒婉轉的啼鳴,以描繪鳥兒互相追逐的動態場景。

第三部分從187小節到233小節,音樂的速度逐漸轉慢,以抒發鳥兒們在追逐細間的平靜的愉悅場麵。這一部分為兩個樂段,第187小節至第203小節為第一樂段,第204小節至第233小節為第二樂段。第一樂段音樂旋律的特點是通過切分節奏和先慢後快的速度來烘托鳥兒靜止時鳴叫的熱烈氣氛。第二樂段的音樂旋律則是以變奏加花的織體,來表現鳥兒靜態時的喧鬧,第233小節則通過鳥鳴聲來引導第四部分音樂高潮的出現。

第四部分從第234小節開始直至結尾,速度突然加快,以通過極快的音樂旋律來達到全曲的高潮。在這一部分,通過民族打擊樂的音色及節奏特點,並用類似輪奏的織體手法和三次附點音符節奏的拉寬,將音樂推向了高潮,描繪了百鳥爭鳴,淩空展翅的動人情景。

全曲的結構通過音樂的速度來組織,四個部分分別是中速→快→稍慢→極慢,以分別表示大自然中百鳥在動態和靜態等不同狀態下的歡樂情緒。音樂的結構與大自然百鳥的情狀密相契合,通過鳥兒的不同啼叫來進行不同場麵的切換,以達到各部份之間的自然銜接的目的。全曲渾然一體,層次分明,結構緊湊,銜接自然,很好地表現了百鳥和鳴,氣象萬千的自然美景和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三是由若幹小曲組成的套曲,小曲與套曲的結構關係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一個天衣無縫的有機整體。也就是說,小曲既可以獨立演奏,又可以和其它小曲一起演奏成套曲。如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塞上曲》就是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琵琶譜》浙江派西板四十九曲中的五首獨立小曲,加以發展組合的一首著名琵琶套曲。華氏譜中五首小曲原是流傳於江浙一帶的琵琶小曲,標題分別為“思春”、“昭君怨”、“泣顏回”、“傍妝台”和“訴怨”。李芳園改編時依次把標題改為“宮苑春思”、“昭君怨”、“湘妃滴竹”、“妝台秋思”和“思漢”。總名叫做《塞上曲》。原華氏譜中的五首小曲描繪的是五種不同的情事,李芳園改編後,集中以描寫王昭君的情事為主,並以《塞上曲》命名,其目的是要進一步突出昭君和親對祖國家人的思念。“塞”指邊塞,“塞上”即“邊塞之外”。王昭君漢朝宮庭中一個才、色、藝俱全的宮女,尤以彈奏琵琶見長。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詠懷古跡》之三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琵琶本來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晉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後來許多人同情王昭君遠嫁異域的不幸遭遇,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許多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的故事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李芳園將華秋萍譜中的五首琵琶小曲改為一首琵琶套曲,並命名以《塞上曲》,就把樂曲所描繪的情事與王昭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欣賞者一看標題中的“塞上”二字,再加以彈奏的是琵琶之音,便情不自禁地由樂曲而想到王昭君的不幸遭遇,這就是李芳園的高明之處。《塞上曲》是李芳園借琵琶之音來描寫昭君和親的曆史故事。樂曲細膩地描寫了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鄉,懷念祖國的怨恨憂思,這種怨恨憂思代表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世代積累的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關於“昭君和親”的曆史故事,古代文人雅士吟詠昭君故事之作多達六百多首。比較著名的有杜甫的《詠懷古跡》之三和王安石的《明妃曲》,戲劇則有元代馬致遠的《漢宮秋》,音樂作品則有《昭君怨》等等。但主題均以“怨”為主。而且基本上都是把王昭君當作悲劇人物處理的。他們都是借王昭君的不幸身世,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或表達懷念君主的感情;或將她的“和親”之舉作為國家衰弱的象征,抒發對曆史興亡的感慨。曆史上的王昭君雖隻有一個,她的藝術形象卻千姿百態,作者們都是借曆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與同代人的思想感情。李芳園改編的《塞上曲》,音樂情緒也是以“怨”為主,抒發了王昭君遠離故園,委身匈奴,懷念故國家園的悲怨情懷。當然,曆史的記載與文人雅士的創作迥然不同,王昭君的出塞是自願請行和親。《後漢書?南匈奴傳》說:“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辭行之日,漢元帝非常後悔:“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王昭君入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生一男一女,由此可見,昭君出塞對促進民族和睦與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結束了百餘年來胡漢相爭的戰爭局麵。正因為如此,今天聳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外的“青塚”,仍是古代民族和睦、團結的偉大象征。

《塞上曲》的樂曲共分為5段,每段都為68個小節。除第2段為商調式外,其餘均為羽調式。各段的旋律有許多相似之處,音調聯係十分密切,音樂形象非常集中。在演奏時,由於李芳園獨特構思而創作的獨特結構,使得樂曲中的無首獨立小曲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係。每首小曲的三段體獨立結構皆可以作為獨立樂曲進行演奏,給人以結構完整之感,又可以聯綴起來演奏,給人以串串聯珠,情連不絕的整體感受。這就是中國古典音樂在結構上的獨特之處而形成的結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