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古典音樂結構美的審美感受
中國古典音樂的結構美,使得音樂作品極具靈氣,朝氣蓬勃,尤其是作品中對音樂各要素的細微布局。如作品的規模、緊湊的編製、得當的配器以及與文學語言的完美結合,不但使得音樂作品的音響顯得十分豐滿,聲部之間的交織恰當好處,精美的旋律與結構結合得非常妥帖和諧,旋律的發展、調性的變化和音樂節奏的變化顯得水到渠成。這一切都承載著作曲家精美的結構能力。如著名琵琶藝術家華秋蘋對中國古典琵琶曲《月兒高》的改編,就顯露出這種獨特精美的結構美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就是渾然一體、圓融和諧。根據這個抄本的封麵記載,它抄寫於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清嘉慶年間(約公元1814年)榮齋所編印的《弦索備考》就收有《月兒高》,到1818年,著名琵琶藝術家華秋萍編印的《琵琶譜》也收錄了這首曲譜,並將各段的曲牌名稱改為詩意濃鬱的四言小標題,即“海島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躇”、“銀蟾吐彩”、“風露滿天”、“素娥旖旎”、“皓魄當空”、“瓊樓一片”、“銀河橫渡”、“玉宇千層”、“蟾光炯炯”、“玉兔西沉”。這十二個小標題,寫景抒情,給我們描繪了月亮從海上升起,到中天朗照,然後漸漸西沉的整個過程,充滿了詩情畫意。這個曲譜經過柳堯章先生根據華秋蘋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挖掘整理後,曾親自彈奏給大同樂會樂務主任鄭覲文先生聽,鄭先生聽畢驚呼曰:“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可見該曲的藝術魅力之強。鄭先生並將該曲易名為《難得人間曲》。
《月兒高》的曲調共十二段,每段用富有詩情畫意的四言韻文作標題,以引導聽者欣賞。全曲按曲意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三個小段。柳堯章先生的演奏譜,充分發揮了傳統的琵琶演奏技法,通過樂曲勾勒了一幅明月東升,映照高空,然後漸漸西沉的令人心曠神怡的中秋賞月圖。
樂曲的第一部分為“起”的部分,由三個段落組成。旋律緩緩響起,隻見一輪明月從海上冉冉升起,樂曲的旋律漸漸由低而高,象征著明月在浩渺的天空中緩緩移動。人們在樓上仰望著這輪冰清玉潔般的月輪,不由得生發出一種“天地與我同在,心胸表裏澄澈”的美好遐想和高尚情懷。隨著樂曲旋律的舒展起伏,樂思和意境也逐漸地向人們呈示。那婉轉動人,富有韻味的旋律向人們渲染出了充滿詩情畫意的寧靜夜景,勾勒了一幅蒼穹浩渺,明月高掛的美麗圖景,情寓於景,景充滿情,情景交融,沁人心脾,這是全曲的點題之處。作者通過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輪明月,通過人們江樓仰望高懸於中天的一輪朗月,抒發了人們置身於月夜良宵的美好心情以及由明月而產生的聯想與感慨。
樂曲的第二部為“承”的部分,也由三個段落組成,樂曲經過一段自由奔放的散板之後,旋律進入到四分之二拍。十六音符的進行與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交替,形成了一張一弛的藝術效果,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銀蟾吐彩”,“風露滿天”和“素娥旖旎”的美妙圖畫。奏出的雙音強調了節奏重音,以表現月光的時隱時現:一會是月光四射,一會又是月色朦朧;一會是光華閃耀,一會又是柔情無限。樂曲的旋律,就象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得這幅中秋賞月圓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和盎然細膩的情懷。
樂曲的第三部分為三個段落,是全曲的“轉”的部分。這三段音樂,無論是旋律還是節奏,都具有典型的古典歌舞音樂的特點,律動性很大,給人一種清新活潑,流暢跌宕的感覺。仿佛人們在皎潔的月光下,在觀賞嫦娥仙子在廣寒宮中翩翩起舞。人們在聆聽這醉人的音樂時,一邊是高懸空中的明月,在靜靜地注視著萬籟俱寂的大地,明月是靜靜的,大地也是靜靜的;一邊卻是神話傳說中的月宮,嫦娥在翩翩起舞,通過月光向大地上的人們傾訴著她幽居廣寒宮的幽怨。嫦娥在如醉如癡地“長空舒廣袖”,人們則在如醉如癡地伴隨著嫦娥的情感而心潮起伏。這時,明月是動的,人們的心潮也是動的。流暢跌宕的音樂旋律就這樣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靜中有動、動靜相濟的畫麵,給聽者以強烈的情緒刺激,而深深地沉醉於動人的音樂之中。
第四部分是樂曲的“合”的部分,它由“玉宇千層”、“蟾光炯炯”和“玉兔西沉”三個段落組成。這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首先,演奏家用極有特色的“長輪”手法來演奏“玉宇千層”,即用右手的一種多指快速輪奏技法,把月光朗照大地,映照著宇宙萬事萬物,華光燦燦的美景表達得淋漓盡致。隨著舒展寬闊的旋律逐步向高音區的延伸,音樂也一步一步地達到高潮。仿佛在萬裏夜空中,一輪明月穿行於雲海蒼茫之中,顯得極為壯觀。欣賞到這裏,人們的情感也達到了最美好的境界:月光是美好的,人們生活在這皎潔的幸福的月光下也是美好的,在美好的生活中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則更是美好的。就在這天、地、人相互交融的極為美好的境界中,音樂聲戛然而止,而聽者卻還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之中。
這種獨特的審美感受,雖然源自曲中所表達的高雅的情趣,描繪的雋永的意境和自身呈現的優美的旋律,但其中作曲家對各個音樂要素的周密安排,以及對文學語言的有效借鑒而使全曲形成嚴謹精美的結構,也是該曲顯示出獨特光彩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月兒高》自問世之後,音樂家們不止一次地把這首琵琶曲改編成民樂合奏曲,小合奏曲、重奏曲和各種樂器的合奏曲。轟動世界的舞劇《絲路花雨》中的音樂也把它作為重要素材,甚至在太極拳的伴奏音樂中,也可以找到它的主題音樂,可見該曲的影響和人們對它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