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典音樂節奏美的內涵
音樂的節奏是音樂的最基礎的方麵。一般來說,對於音樂人們最容易感知的是旋律和節奏,所以人們常常把旋律和節奏看成是音樂作品的骨架。實際上節奏的存在更重於旋律的存在,因為旋律本身就包含著節奏,所以旋律離不開節奏,而節奏的存在並不需要依靠旋律。如果我們在旋律中抽走以音響時值長短為特征的節奏,就等於抽走了旋律的靈魂。既然節奏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究竟什麼是節奏呢?《現代漢語詞典》說:節奏是“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
節奏是音樂最重要的生命,也是音樂之所以成為聽覺藝術的重要關鍵。音樂語言隨著時間的向前運動,其中的單音根據自然結構形成的規律向前運動,就會形成自然的節奏。這種自然結構形成運動的快慢、長短、強弱就是音樂的節奏。節奏之所以能夠形成節奏美,就在於代表節奏的這種運動有著不同變化。而這種變化又統一在整個音樂作品的組織結構中,服從於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中。節奏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它能夠使音樂呈現出一種非常鮮明的性格特征,而這種鮮明的性格特征又確定著性格鮮明的音樂形象。一首音樂作品隻有具有了性格鮮明的音樂形象,這首音樂作品才是成功的,而其中這一切,都離不開節奏所起的關鍵作用。我們所講的音樂的節奏美,實際上就是音樂節奏給人帶來的一種心理體驗或心理感受。如激越昂揚的節奏可以使人感到振奮;舒緩低沉的節奏則使人進入沉靜的狀態;搖曳多姿的節奏可以使人激情洋溢;起伏不平的節奏可以使人情緒變化不定;典雅整齊的節奏可以使人肅然起敬的感覺;密集繁複的節奏可以使人緊張活躍;自由隨意的節奏可以使人感到輕鬆舒展;寬廣嘹亮的節奏可以使人心胸開闊……..。這就是音樂藝術中節奏美感給人帶來的美妙與神奇的心理體驗。音樂之所以能夠產生這種扣人心弦、動人心魄的神奇效果,與音樂節奏的有快有慢,快慢相宜;有強有弱,強弱協調;有主有次,主次相間;有疏有密,疏密有序而構成的紛繁多變的審美特質密不可分,更與這種紛繁多變的審美特質而形成的鮮明獨特的音樂形象密不可分。由此可知音樂節奏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音樂的節奏美就是音樂的節奏在音樂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給人帶來愉悅的美感。音樂的節奏美之所以能給人帶來非常明顯的審美愉悅,其原因就是因為音樂的節奏與人們的生命的律動和宇宙的運動具有非常神奇的聯係。如宇宙的運動規律,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月,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一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鍾,一分鍾60秒,12、24、30、60等數據都是“6”的倍數,而人的心律的搏動,最正常就是每分鍾為60-78次,也是“6”的倍數,而這一切,與音樂節奏的每分鍾為60拍又神秘地暗合。這種人類不易察覺的規律。實際上在人類的各種生活中又時刻地體現出來。因此,音樂的節奏美,實際上是宇宙中萬事萬物運動的美,更是人類自身生命運動規律的美,這種節奏美的本質,反映了人類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生生不息的活動。所以,我們的古人在很早就發現了這一秘密,並在《禮記?樂記》上說:“樂由天作”, “大樂與天地同和” 。什麼是“大樂”?“大樂”就是最美的音樂,隻有最美的音樂才能與天地合拍,才能與天地共同呈現出一體的和諧。正因為如此,音樂中最美的節奏,是與宇宙萬物運動規律相和諧的節奏,也是與人類生命律動相和諧的節奏。隻有這種節奏,才能給人們情緒上的感染並帶來情感上的愉悅。
二、中國古典音樂節奏美的表現
關於音樂節奏美的表現,前人已進行非常多的闡述。文琪先生在《試論節奏美在聲樂藝術作品中的體現》中對音樂節奏美的變現作了以下的概括:音樂節奏的長、慢、疏能夠表現空間的長、寬、開闊、體現由此帶來的舒暢的感受;音長節奏的短、快、密則能夠表現空間的短、擠、狹窄、體現由此帶來的局促的心理感受。物理體積大和重的感覺可使用長的音符,慢及疏鬆的節奏來表現。長、慢、疏的音長節奏能夠表現出人物個性的開闊、大、開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長節奏則能夠表現出狹隘、小、拘謹的特性。抑製、平和、安靜是由長的音符,慢而疏鬆的節奏來變現;興奮、急躁、激動則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節奏來表現。如果要表現端莊的、穩定的、有禮貌的交往行為,則可使用長、慢、疏的音長節奏來表現;如果要表現隨便的、輕鬆的、無理的行為,則使用短、快、密的音長節奏來表現。人的精神活動的時間特征與外顯行為的時間特征具有一致性。因此,隻有掌握音樂的節奏變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歌詞的情感表現,更加有助於聲樂作品的整體性把握。 戚靈嶺先生則在他的《古典音樂語彙與音樂欣賞》一文中對音樂節奏美的表現作了以下的總結:重輕節奏即我們正步走的律動節奏,通常這種節奏表現了雄壯、鬥誌昂揚的形象。這種正步走的節奏如果將其拉寬,就變成了抒情、寬廣的慢節奏(四四拍子),一般表現抒發、感歎、憂傷的形象。如果將其緊縮,就變成了激烈奔騰的拍子(如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重、輕、輕節奏也是一樣,其本身表現的是圓舞曲的性質,如將其往寬裏拉就變成了搖籃曲的節奏,往緊裏縮就變成了快速的急流(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甚至一拍分成三份的,形成一種漩渦快速轉動的三連音)。為了豐富表現力,作曲家還將這些基本的節奏作了一些變形的處理,如將重、輕的節奏攔腰剖開,或將輕拍提到重拍的位置,形成兩個重音的切分節奏等等 。下麵我們以具體的中國古典音樂作品的分析來看看音樂節奏美是如何在音樂作品中具體表現的。我們先看古琴曲《醉漁唱晚》。《醉漁唱晚》的曲譜,最早見於《西麓堂琴統》。現存古譜有多種版本,各種版本在篇幅、調式等方麵均有所不同。現在常見的曲譜為現代川派琴家李子昭先生所傳,以著名演奏家衛仲樂先生的演奏最具特色。本文所分析的曲譜,就是以李子昭先生的傳譜為主。琴曲在衛仲樂先生灑脫豪放,富有神韻的演奏中,透過其“人影婆娑,歌聲斷續”,步履踉蹌的醉態,表現出了剛勁潑辣的內在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