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中國古典音樂綜合美(2 / 3)

《漁舟唱晚》的樂曲可以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麵7個樂句組成,主要為慢板。曲調悠揚動人。樂句與樂句之間或樂句中的小分句之間,采用的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首先,作者采用舒緩平穩的節奏,並伴以古箏演奏時左手輕巧的按弦所產生的波浪般的音響效果,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帆點點緩緩移動的優美景象。緊接著,活潑而富有情趣的音樂以逐層遞降的方式發展。當它再次變化反複時,采用了風格性很強的五聲音階回旋法。環繞著主旋律而層層下落,勾勒出櫓聲、槳聲、水流聲和漁民們怡然自得的歌聲交互融合,渾然一體的美妙意境,表達了漁民們“漁歌唱晚”的美好情趣,呈現出一種“意境美”的審美特征。尤其是本部分結束時的歡快、流暢的旋律,以及曲調中清角音“fa”的多次出現,使音樂轉入到下屬調性,為樂曲增添了不少的新意。

樂曲的第二部分,采用複線式遞升、複線式遞降的旋律進行手法,並將這種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結構成一個旋律的循環圈,多次反複並且速度漸次加快。這種跌宕起伏的音調,描繪了漁舟傍晚竟相歸家的動人之景,表達了漁民們滿載豐收的喜悅之情。音樂所表達的情緒特別的歡快活潑,並逐漸將音樂推向最高潮。這一部分還運用了古箏弦上特色的技巧“花音”,出色地刻劃了江麵上劃槳、搖櫓的聲音,惟妙惟肖,達到了非常出色的藝術效果。樂曲的尾聲以突然放慢的速度和以八度跳進的五聲性下行模進的旋法,逐漸將樂曲引向終止。仿佛喧鬧的江岸已被夜幕籠罩,美麗的夜色沐浴著江麵,漁舟漸漸遠去,人群漸漸散盡,悄然無聲隻留下渾為一色的“秋水”和“長天”,顯示了無窮的意韻。大自然的美景和和諧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使人體會到“自然美”的美好景色,又使人感到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美”的動人場麵,還使人感到人們美好的情感與大自然和諧的境界相互融合的“意境美”。這就是同一首中國古代音樂作品綜合相近的審美特征而產生的豐富多彩的音樂美。

二、綜合相反審美特征的音樂美

所謂綜合相反審美特征的音樂美,就是指中國古代同一個音樂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兩種以上的審美特征是相反的。下麵以漢末蔡文姬的琴曲《胡笳十八拍》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胡笳十八拍》是根據同名詩作譜寫的樂曲。漢末戰亂中,蔡文姬出嫁匈奴,為左賢王之妻達12年之久,後曹操將她接回。但她身為左賢王之妻,既舍不得離開自己和左賢王所生的兩個孩子,又懷念著生養自己的家鄉。她的還鄉喜悅之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全曲就描寫了蔡文姬這種思念故鄉,卻又舍不得骨肉分離的複雜感情。

蔡文姬一生命運十分悲慘。其父蔡邕被王允所誣,死於獄中。她初嫁河南衛仲道,夫亡無子,隻得暫歸母家。漢末大亂,她被俘虜入南匈奴,為左賢王妻,生有二子。十二年後,曹操念與其父蔡邕私交甚篤,便派使者用金璧將蔡文姬贖回,再嫁董祀。蔡文姬重返中原,百感交集,便寫成了長篇詩作《胡笳十八拍》,將其流亡後的思鄉之苦,以及還鄉時惜別稚子之痛表達得淋漓盡致,真切感人。琴曲《胡笳十八拍》就在詩作《胡笳十八拍》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內容和公元208年以前蔡文姬自己的經曆有關。此曲以感人的音調,悲憤的詞句訴說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連年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抒發了對祖國、鄉土和親人的思念以及痛別稚子的強烈情感。 “拍”是指樂曲的段落,每拍成一章節,十八拍就是十八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