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為了生存,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群居生活的方式,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勞動。人類用勞動來為自己創造豐富多樣的物質生活,為人類的繁衍發展奠定紮實的物質基礎。人類勞動的不斷進行和發展,人類群居生活方式的不斷完善和發達,使人類在相互溝通的語言之上,逐漸產生了人類遠古的音樂藝術。因為相互群居的人類,要把自己在勞動中的甘辛,要把自己對生活中所理解到的各種情形,用語言或音樂表達出來。這就象《樂記》中所說的那樣:“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 吟詩,唱歌,舞蹈這三者都是發自人們的內心。中國古典音樂,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對生活認識的表達或情感的抒發。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情感是複雜多樣的,因此,表現生活或抒發情感的媒體——音樂,也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審美特征。這種豐富多彩的審美特征表現在一個時期的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之中,也表現在某一個音樂作品之中。本文所要論述的是後一種情況,即多種多樣的審美特征,同時呈現在同一個音樂作品之中。因為論述是以中國古代音樂作品為代表,那麼,本文所論述的就是中國古代某一個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兩種以上的審美特征,換言之,也就是某一個中國古典音樂中作品音樂美質的綜合性特征。
一、綜合相近審美特征的音樂美
中國古典音樂作品審美特征是豐富多彩的。雖然至今還沒有一位學者象唐代著名詩評家司空圖評論中國古代詩歌作品而將其分為二十四詩品那樣將中國古典音樂作品的審美特征分為多少類,但是,我們可以借用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的分類來說明相近或相反的審美特征的概念。司空圖曾經將中國古代詩歌分為“雄渾、衝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個類別。其中如雄渾、勁健、豪放則屬於相近的審美特征;如豪放和含蓄,縝密和疏野,綺麗和自然等等,就分別屬於相反的審美特征。這裏所說的綜合相近審美特征的音樂美,就是指中國古代同一個音樂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兩種以上的審美特征是相近的。下麵以近代婁樹華先生根據傳統古曲《歸去來》改編而成的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為例來說明中國古典名曲音樂美的綜合性特征。
《漁舟唱晚》是一首富於詩情畫意的古箏曲,樂曲的標題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詩句所描繪的意境,清新別致而含意深遠。我們對《漁舟唱晚》進行研究和欣賞時,一定要結合王勃《滕王閣序》中所描繪的意境,來了解此曲音調所表達的審美特征。
《滕王閣序》是初唐大詩人王勃的一首駢文名作。作者在嚴格的駢文束縛下,充分發揮駢文特有的表現手段,熔對偶、聲韻、事典、 辭藻於一爐,用靈活多變的筆法來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台壯觀,把讀者帶入到了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用顧偉列先生的評價說,王勃的《滕王閣序》具有四種審美特質:一是色彩變化之美;二是遠近錯落之美;三是上下渾成之美;四是虛實相映之美。顧先生認為,“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在“彭蠡之濱”、“衡陽之浦”的漁歌和雁聲。如此虛實相間地模山範水,既使讀者對景物有具體的感受,又引導讀者開拓視野,展開聯想,登山臨水、視通萬裏 。正因為“漁舟唱晚”四句具有這種虛實相映的審美情趣,後世曲家即憑借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優美意境,創作了《漁舟唱晚》這首古典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