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裏,大寨人今天與過去相比絲毫沒有遜色。他們的眼光,他們的事業,他們的影響,正在超越一個小小的山寨村莊。講述大寨曆史的人有許多,除了當年建設大寨的老人還有今天的新人,有不少記者、作家以及像我們這樣的關注社會、研究曆史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與大寨人的接觸交往中,我深切感受到大寨人的堅持和超越,相信不屈不撓的大寨人會在更加務實、更加富裕、更加文明的道路上健康發展,為實現中國農民企盼追求的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目標不懈奮鬥。
第九(節) 平靜地讀書,親切地做人——朱琦與《東張西望》
晚飯後外出散步,走進了離家不遠的一個小書店消遣,視力不太好的我仍像往常那般在四壁書刊的狹窄空間瀏覽。嘈雜喧鬧的紅塵世界折射到這個角落,便有了不少裝幀俗豔內容雜亂的書籍,心煩的同時不免有些茫然。就在我抽身拔腿準備出逃的時刻,牆角一本封麵簡潔色彩淡雅且又不乏海派風格的薄書躍入眼簾。幾乎就在同時我看清了書名《東張西望——從北大到柏克萊》的作者為朱琦。大約是千分之一秒的瞬間裏,我將這位朱琦先生與鄙人在山西大學讀書時見識的那位中文係才子聯係起來。如果不是偶然間遇到這本書,如果不是該書簡潔明快的裝幀吸引了我,或許還會把這位麵容清秀、身材瘦長、神情快活、行動懶散的人在記憶中封存個十年八載。出於好奇或者是急於了解一個七八十年代山大的高材生、九十年代初北大的博士畢業生、近五六年間又東渡日本西遊北美的同齡人的閱曆,我帶著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十五六萬字的散文集子離開了書店。
買書的原始動機是想知道當年才子今日的識見,今日的境遇,當然我也做好了賠上些時間的準備,孰料在作者行雲流水般的文筆、詼諧幽默的語調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牽引中,我一篇接一篇地往下看。這是一位讀了多年唐詩宋詞且又在當今世界最繁華國度高等學府的樓宇間“愚頑癡傻、伏案寫作的人”,可謂是文史學界不多有的那種破萬卷書行萬裏路、古今中外融會貫通的人,他以自己切身的體驗為國人立體了解美國、日本社會及海外華人的生活做了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我不能不對這位校友刮目相看了。過去曾聽人介紹朱琦屬於才氣橫溢不拘小(節)之人,放浪形骸於山水之間,縱情恣意在筆墨方陣,有隨緣而動的不羈,有隨遇而安的從容,今日覓得此書,果然不枉這番評說。作者在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他多年磨礪的博聞強記,長期積累的博學多識,把海外學子謀生間的酸甜苦辣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對當今發達社會眾生百相世態民風多所細致逼真的勾勒和切中要害的剖析。感人的故事,精辟的對話,讓人回味,讓人流連。與那些浮光掠影調侃異國風情他鄉人故的作品比較,《東張西望》來得更深刻一些,也更老道一些。我以為這是近年來最好的散文集子之一,如果說是偏愛,卻之或許有不恭之嫌。徜徉書海的學人,跨越東西的遊子,焉得不張不望?
身在大西洋彼岸的作者“隻求以平靜心講親身經曆,以幽默筆寫真切感受”,在遠離祖國遠離親人的高度發達社會裏,他也會時常提起家鄉,提起生命中值得記憶的往事。談到在北大讀書的恩師陳貽欣先生時,作者用《修竹搖翠鏡春園》為題,勾勒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北大的一對“窮教授和傻博士”輕名利重人情的靈魂,而陳先生“我太窮了,做不得名人”的自嘲卻讓這位高徒由此悟出了讀書人生命中的至寶和真諦——平靜地讀書,親切地做人。盡管我不知道他是頓悟還是漸悟得道的,隻記住了“傻博士”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在人欲橫流的社會,蠅頭微利也往往使許多人利令智昏,人要活得淡泊的確並不容易。讀書人對付社會,真需要淡泊二字。……看輕一點名利,看重一點人情,能使我減輕幾分重負,得來幾分暖意,能使我平靜地讀書,親切地做人。”想來這也就是他讀書做人的精髓了。無論身處何地,他能準確捕捉生命的真善美,給人撒播知識的芬芳;無論境遇如何,他能調動起生命的熱情,給人追求快樂的享受。在他的世界裏,精神的分量無疑要比物質重得多,這也是我們中華無數學人修煉的美德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