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書事(3)(2 / 3)

六七十年代的農業學大寨,作為一場組織發動了幾億中國農民參加並且對中國農村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群眾性運動,它的產生和發展有特定的曆史環境,也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並且產生過一些不切實際、盲目跟風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後果。然而,當時那樣的背景中,如果不是大寨成為中國農村的典型,也會有其他典型出現;如果不是陳永貴從幾億中國農民中間冒尖,也會有其他的中國農民代表登上曆史的舞台。當然,結果或許會有些不同。

郭鳳蓮是那個時代一位家喻戶曉的“大寨鐵姑娘”,我跟郭鳳蓮見麵數次。確定課題之前,和時任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的張曉瑜同誌一起前往大寨。曉瑜院長在省婦聯工作的時候與郭鳳蓮認識,我還帶著前任省委宣傳部長、剛剛接任太原市委書記的申維辰同誌批示請郭鳳蓮支持課題研究的一份文件。郭鳳蓮當即表明態度,支持我們以口述史的方式研究大寨幾十年的發展變遷史,她說更希望讓一段真實的曆史流傳給後來的人。近幾年來,隻要說起大寨,許多人還是會想到郭鳳蓮。我們曾去山西和河南的幾個村子采訪,這些村裏的百姓依然還在問起今天的大寨什麼樣?郭鳳蓮現在怎麼樣?

2007年3月底,我在太原又一次見到郭鳳蓮,那時她剛剛開完全國人大會議,我們商定對她個人的采訪,隨後,我將采訪提綱傳真過去。清明(節)剛過,我們去了大寨賓館,郭鳳蓮欣然接受課題組的兩次采訪。她從她的家庭講起,說到了父母、兄弟和養育她的姥姥,講述了大寨人的奮鬥,大寨人的榮譽,大寨人的困惑,大寨人的二次創業和她的成長道路。多年的奮鬥、曆練和摔打,眼前的郭鳳蓮多了些豁達和從容,多了一些對事業的執著和堅定,她對大寨村、大寨人除了刻骨銘心的感情之外,更多的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郭鳳蓮講述回憶大寨二次創業的艱辛,聲調變得低沉緩慢,幾次說到自己的時候流下了眼淚;說起大寨近年來的變化,她甚至會拍拍你的手,話語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快了速度。郭鳳蓮總結她個人的心得:人在世上要珍惜兩樣東西,一個是時間,一個是事業。“昨天的榮譽,今天的成績,都會過去。如何發展大寨的明天,是這個領導班子順利‘轉身’後的目標。”問到郭鳳蓮同誌寫了幾十年的日記何時能夠公開,她說現在還不行,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記錄下來。記錄曆史,麵向未來,一邊往前走,一邊回頭看,也是我們曆史工作者對待曆史、麵對現實的一個基本態度。

建設新農村的道路依然漫長

《口述大寨史》記錄了大寨人起家創業和艱苦奮鬥的曆史,也記錄著改革開放30年來大寨的發展變化軌跡。近年來,大寨人在建設新村、興辦旅遊、村民福利、構建和諧等方麵做了不少事情,大寨這個500餘人的山村2006年上繳國家的利稅超過了800萬元,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排頭村。不過,今天大寨不少人依然心存憂慮,特別是對大寨的發展後勁開始擔心。負責大寨虎頭山森林公園的賈新文,已經年過花甲,他常常感歎人才短缺是大寨後續發展最大的問題,“前幾年咱們這裏也引進過幾個人,可是養不住,咱這裏的條件還是不行!將來這都得考慮啊!要想發展的更好,就得盡快培養人才。”大寨今後怎樣建設?“首先就是老百姓得富起來,再一個就是社會風氣要良好,村民素質要提高。這就要求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現在大寨在新農村建設目標上還有差距,這差距還不小。”我那次去大寨森林公園,看到十多名年輕人正在編練集體舞蹈,他們在給大寨的旅遊增添新的內容,增加對遊人的吸引力。60年代出生的大寨人李根懷說:“現在不是說要建設這社會主義新農村嘞?這精神是什麼?那不隻是說村裏蓋上幾幢這好房子呀(就行了)……老百姓不僅要口袋富,而且頭腦也要富,是個綜合性的問題。”可以看出,大寨的許多人正在從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中突圍,他們敢於講出自己的心裏話,敢於探索觸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焦點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