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工程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的確很難用數字精確統計。引黃工程上馬是在90年代。經過了十幾年,引黃工程南線通水,北線也開始建設。我知道,對這本書要進行準確到位評介,下筆時仍然覺得沉重,特別是我對工程對水利並不熟悉,真的無法將自己的真實感受準確說出來,但是我知道,要引黃河水進入太原和大同,實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作者所說,一生做了幾件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進黃河水。話說起來似乎很輕鬆,但卻是非常沉重的,為了這個工程,曾經擔任引黃工程的領導、專家和奮戰在一線的數以千計的工人們,他們付出生命中的多少熱情、多少智慧、多少艱辛,我們恐怕很難想象。
引黃工程的背後,有一個個曾經活躍在中國政壇的大人物,也有許多奮戰在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數以萬計的農民工。比如錢正英部長,鄒家華副總理,他們對事業的熱愛和支持,處處透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他們的思考、認識和他們的作風。大的工程,通常會引來毀譽相加,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的常有的現象。幹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蛋的,這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大怪現象。然而,正如馮東書為本書所寫的跋文中所說的:“這項工程的迅速動工,說明當時的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是不甘於做太平官的人。他們是有極強的責任心和非同一般膽識的人。他們勇於任事,敢於決策。……當然,有了好的決策,還需要有人帶頭去幹,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地去幹,堅韌不拔地、百折不回地去幹,否則,再好的決策也隻會是一紙空文。”
從我有限的了解中得知,郭裕懷主席平日是一位酷愛學習的領導,對時局、對政策、對經濟的前沿問題始終十分關注,雖然已經退休多年,卻從來沒有放鬆學習,偶爾見麵時還給我推薦一兩本有價值的書。在《摸著石頭過黃河》一書中,也浸透了作者的憂慮。他在感慨山西的生態環境時曾經用了下麵的一段話:“溪流裏的水少了,山梁上的樹少了,植被萎縮了,土壤沙化了。水資源匱乏的嚴重程度,對於山西,怎麼說都不為過。”維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在哪裏?作者疾呼:“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還是水!”水對他成了生命構成中最重要的元素,引黃入晉的南北線工程圓了山西百姓多少年多少代人的一個夢,如果沒有了水,山西怎麼辦?引黃入晉,為了山西,也為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