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太原城池達到了空前宏大的規模,沿著汾河兩岸形成一個城市集群,城周長42裏,城門24座,東城、西城和中城並立,府城、縣治分列,演繹出“龍興之地”的盛唐氣象。唐代太原詩人王維、王翰、王之渙、王昌齡、白居易,他們璀璨奪目經久不衰的光彩照亮了中國的文壇。
晉水汾河孕育了晉陽文明,周柏唐槐見證了太原興盛。按照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太原具備了比較充足的條件:一是保存的文物比較豐富;二是有相當數量的曆史建築物;三是一些街巷如米市街、羊市街、柴市街、棉花巷、剪刀巷等等都保存著宋代以來的一些曆史環境和民俗風貌;四是太原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發生過對中國曆史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重要事件和許多著名人物,如“三家分晉”、“劉恒治代”、“北朝稱雄”、“李淵起兵”、“五代更迭”、“北宋毀城”,明清時期太原成為晉商之都,近代以來的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太原在全國的影響力始終不絕,綿延兩三千年。
三、太原已為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做了很好的前期鋪墊
2008年9月起,太原市正式啟動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工程。太原市委、市政府有一個對曆史文化以及太原可持續發展認識非常到位的領導集體,時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同誌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意識極強,文化興城的思路清晰,他認為太原市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對進一步挖掘和保護太原現存曆史文化遺產,弘揚晉陽文化,打造古都品牌,提升城市品位,推進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設會大有益處。像婁煩縣這樣的過去以煤、鐵、焦等高汙染、高排放的地方,是山西省的水資源保護重地,因此太原市2006年初提出“放慢汙染產業的發展速度,打造山西第一生態縣”的戰略。2008年以來,為了帶動全省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太原市率先提出煤炭產業逐漸退出市區的發展思路,強化推行綠色城市化理念,積極營造生態宜居城市的全新形象,這些為太原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做了很好的前期鋪墊。
一個城市不能隻有gdp等看得見的硬實力,還需要安全、秩序、精神、文化等看不見的軟實力。軟實力屬於一種非顯性的、內在的力量,但它有著超強的擴張性和傳導性,對城市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甚至可以直接左右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未來走向。從全省範圍看,太原作為我省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橋頭堡,是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城市。今年,上海世博會將進行為期180天的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全球文化交流活動,太原應該力爭早日加入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這對提升太原的文化形象和綜合實力,對太原未來的大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可持續城市化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的核心議題,能源大省的省會城市如何成為能源(節)約的典範,成為文化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家園,世界肯定都會關注她——太原。
第九(節) 曆史在文化開放中前行
每一個民族在繼承弘揚本民族文化優勢的同時,還須借鑒、吸收和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以保證充足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中華文明延續幾千年,恰恰“由於開放、包容,能夠吸收新的內涵,排除陳舊因素,我們曆史上的文化才能變革,才能前進。新的內涵是外來的,但更多是內在的,而且隻有內在的改革要求時,外來的新內涵才能被吸收融會。”(申維辰:《華夏之根·序》)探求異域文明,中國自古不乏其人;西方人來華,明代以來西方傳教士的活動備受關注。當然,外來文化不僅僅指西方的文化,還有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要走出去,也要走進來,曆史上的山西曾經是一個文化開放度良好的區域,文化的開放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前進動力。
一、三晉大地開放的文化傳統
開放的建國方略西周成王桐葉封弟,給了叔虞“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特殊政策,叔虞在其封地,能夠照顧不同民族的習俗,實施不同於宗主國的政策,發展經濟,安定民心。父燮改唐為晉後,這種與宗主國區別的開放政策繼續作為基本國策,實行多年。《孟子》中有梁惠王說的一句名言:“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晉人同戎、狄和睦相處,開放治國,國力日漸強大。六七十年以後,晉卿魏絳提出的“和戎”之策,又開創了漢民族團結少數民族的典範。魏絳稱和戎有五利:“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懷威,三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鑒於後羿,而用德度,遠事邇安,五也。君其圖之!公說,使魏絳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春秋左傳·襄公四年》)晉悼公執政的15年間,北和戎狄,南聯宋吳,疲楚伐秦,脅齊服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再次推向了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