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即便是老百姓都有多個名字,比如漢朝的第一個皇帝——漢高祖,在秦朝時隻是一個小小的亭長(相當於今天的鄉治保主任),他當時學名“劉邦”,小名“劉三”,字“季”,因此也有人叫他“劉季子”。當時的一個中國成年男性,至少會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名”,另一個是“字”,“字”就是別名,一般都使用和名有關的字眼,作為對名的解釋。如蜀漢名將關羽字“雲長”,取的就是“羽翼生雲”之意,而曹操字“孟德”,其中“德”表明曹操的“操”是“情操、品德”之意,“孟”則是一個排行用詞,表示他是家庭的庶長子。當時的人,把正妻生的長子稱作“伯”,妾生的長子稱作“孟”,以下的則依次稱作仲、叔、季。季不一定是第四子,但一定是最小的兒子,劉邦兄弟三人,排行最小,所以有了“季”這個字。今天我們習慣於把“名字”連作一個詞,其實“名”和“字”原本是兩個概念,至今還有一些文化人既有名,也有字。
一個漢朝皇帝除了本來的小名、學名,一般還會有“諡號”和“廟號”。“諡號”是從周代開始流行的,用一個或幾個特定的字,概括重要政治人物一生的功過。“廟號”則始於商代,是皇帝被供奉到祖廟後,所稱呼的特定名稱,廟號都是兩個字,後一個字要麼是“祖”、要麼是“宗”,這自然是祭奠他們的皇子皇孫們如此稱呼了。
除了不被正式承認的皇帝,諡號是人人有份的,但廟號在漢代是十分鄭重的,隻有開國始祖和有豐功偉績的皇帝才有份。西漢一共十四個半皇帝(最後一任劉嬰因為權臣王莽“居攝”即“代理皇帝”,從沒被稱為“皇帝”,而隻被叫作“孺子”即“小孩子”),其中被承認為“真正皇帝”、擁有諡號的有十一位,但其中擁有廟號的隻有七位。
此外,漢朝皇帝還有個特別的“別名”——陵號。漢代講究厚葬,皇帝生前就會選擇一塊吉地為自己興建陵寢,因為隨葬寶物眾多,擔心死後被人盜墓,他們會特意從全國遷移許多人口,到陵寢周圍定居,稱為“陵邑”。因為每個皇帝隻有一座陵寢,因此漢代有的大臣會將陵號作為皇帝的尊稱。
漢武帝是西漢官方正式承認的第五位皇帝,他有多少個名字呢?
他的學名(按照當時的標準說法,叫“帝諱”)是劉徹,他有沒有“字”?不知道。因為“字”是平輩之間的尊稱,他已經是皇帝,沒有任何平輩敢直呼他的名字,所以即便有“字”,外人和史官也無從得知,自然也不可能保存下來。
“漢武帝”是他的諡號,“武”按照“諡法”的定義,包括“克定禍亂”“折衝禦侮”“開疆拓土”“剛強直理”等褒義,這符合他積極開拓、將漢朝推向富強頂峰的事跡。但“武”也有“誇誌多窮”(為滿足自己野心而不惜一切)的含義,這同樣也合乎他本人晚年深刻反省後的“自我批評”,以及後人對他缺點的批評。順便說一句,“漢武帝”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劉徹的正式諡號其實是“漢孝武帝”。
因為漢代帝王推崇“以孝治天下”,從第二任皇帝劉盈直到東漢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劉協,其諡號第一個字都是“孝”,隻不過後人嫌重複累贅,通常都把這個字省略了。
盡管在西漢當時,他就是個有很大爭議的皇帝,但無論如何,人們都承認他在曆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因此他獲得了“世宗”的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