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巨人和牧童比力氣,牧童提議扔斧頭,巨人使足了勁把斧頭高高地扔上天空,但過一會兒,斧頭還是落到了地麵上來。而牧童學著巨人的樣子,掄著胳膊要把斧頭扔出天空的時候,卻很快地把斧頭放進了背上的皮口袋裏,巨人等了半天沒見斧子落地,心想這個孩子的勁兒怎麼那麼大。
最後,巨人們和牧童比賽喝稀飯。牧童悄悄地把大皮口袋綁在肚子上,他往嘴裏吃一勺,往皮口袋裏裝七勺。巨人一口氣吃了七大碗,已經撐得不能再吃了,可是牧童還在一個勁兒地吃。巨人問:“你個頭那麼小,怎麼能吃下那麼多東西?”
牧童回答:“每當我吃飽肚子時,我就把肚子割一個口子,讓稀粥流出來,我就又能吃進去了。”說著牧童用刀子在皮口袋上劃開一道口,結果稀粥都流了出來。巨人們覺得沒有牧童有本領,就認輸了。
牧童高高興興地拿著巨人送他的金銀財寶和寶鞋回家去了。
邊讀邊想:
小朋友,聽完故事你知道了為什麼巨人各方麵都比不過牧童了吧?說說看,是什麼使牧童滿載而歸的?
844.砍樹取果
在皇帝的皇宮裏,生長著一種不同尋常的果樹。果樹有雲彩那麼高,沒有哪個梯子上得去。樹上一年四季結滿了鮮美的果子。凡是見過的人,都忍不住想要嚐一嚐果子的味道。
一天皇宮裏來了一位客人。客人看見了這棵果樹,不由得連連讚歎。皇帝慷慨地說:“如果你想吃的話,就摘下來吃吧。”
客人一看,為難地說:“樹這麼高,我怎麼才能把果子摘下來呢?”
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他認為是最好的辦法:隻要把樹砍倒,不就可以以輕而易舉地把果子全部摘完嗎!
那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砍倒了大果樹。他叫人摘下果子,自己美美地吃了頓,然後把其中的一部分送給皇帝品嚐,並且把自己用的好辦法,得意地告訴了皇帝。
皇帝很吃驚,問那人:“那到了明年,我們還能吃到這鮮美的果子嗎?”客人一拍腦袋,說:“哦,這一點我倒是沒有想到。不過,隻要把果樹種到地上,明年還會有的。”
客人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果樹種上。可惜,被砍掉的果樹已經枯死,鮮美的果子再也吃不到了。
邊讀邊想:小朋友,這個客人犯了什麼錯?對,“殺雞取卵”。把雞殺了,還能有雞蛋嗎?如同本故事,為了一時口舌之快,砍樹取果,那來年自然就沒有美味的果子可吃了,對吧?
845.大紅燈籠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一到陰雨天,手臂上的箭傷就隱隱作痛。這天他叫來心腹大將胡大海,吩咐道:“我的手臂是在攻打無錫時,被守軍射傷的。現在我命令你帶五百士兵前往無錫,殺它個三天三夜,為我報這一箭之仇。”
消息傳到謀臣張之齋那裏,他急忙去見胡大海。問明原因後說道:“我的親朋好友都在無錫,你帶兵一路殺去,我的家族可怎麼辦呀?”胡大海哈哈大笑道:“張大人盡管放心,我決不會傷害他們的。”張之齋皺起了眉頭:“這怎麼可能呢!你又不認識他們啊!”
胡大海低頭思索了一會兒說:“有了,張大人,你趕緊捎信給無錫,叫他們在自家大門口掛上一盞紅燈籠,到時我隻認燈不認人。”張之齋一聽,心中大喜,立即寫信通知了無錫的親朋好友。
胡大海帶著五百士兵趕到無錫時,隻見大街小巷空無一人,而家家戶戶都在屋簷下掛起燈籠。後來,掛燈籠的風俗又傳向了四麵八方。
邊讀邊想:掛紅燈籠的習俗直到現在還保留著,那火紅的燈籠代表著喜慶,代表著收獲。可當初朱元璋的決定是為什麼呢?他的做法對嗎?為什麼?
846.冬至吃餃子
東漢時期有個名醫,叫張仲景。他的醫術很高明,不管什麼病,他都能手到病除,人們都稱他是“醫聖”。
有一年冬天,張仲景從外麵行醫後回家。一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看見一些為生活奔波的人們,由於沒有錢買衣服,仍然穿得很單薄,身上臉上都生了凍瘡,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心裏很不是滋味。
張仲景回到家,心裏還惦憶著那些凍爛耳朵的人們。他帶領弟子,在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大棚,支起大鐵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裏熬。等熬好後,又把羊肉、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一隻隻耳朵形狀,再放進鐵鍋裏煮。張仲景把這種治凍傷的藥叫“祛寒嬌耳湯”。
冬至那天,大棚前聚集了很多人,張仲景給每人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又喝了祛寒湯,隻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發熱,更神奇的是,那凍裂的耳朵,不出半月都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就仿著“嬌耳”的樣子,做成餃子吃,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會再凍耳朵了。
邊讀邊想:小朋友,冬至那天,媽媽包餃子給你吃了嗎?其實故事更說明了醫聖張仲景的什麼精神?從中你學會了什麼?
847.豆腐的來曆
傳說戰國時期,燕國有一個孝子叫樂毅,他的父母都很喜歡吃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