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中外民間故事精選(11)(2 / 3)

一路上,王忠牢記爹爹的話,每天都把大家吃剩的鍋巴存放起來,把大家穿爛的草鞋堆在一起,不知不覺,半個船艙都堆滿了鍋巴和爛草鞋。到了臘月,王忠他們開始往回返。有一次,大雪紛飛,湖水結冰了。他們的船被困在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幾天下來,船上吃的和燒的都用完了。大家又冷又餓,這樣下去,再過不了幾天,一定會被困死在這裏。王忠想起了剩鍋巴和爛草鞋,便全部從船裏搬了出來。大夥如獲至寶,用爛草鞋燒火,煮剩鍋巴,他們邊吃邊說:“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邊讀邊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平時要多節儉,在困難的時候,剩鍋巴、爛草鞋甚至比金子還要有用呢!

852.換種子

村子裏住著一個老頭和他的兩個兒子。他們以種田為生,可每年收的糧食總是比別人家少。兩個兒子問父親:“爹,每年我們的收成都這麼少,是不是咱們家的種子不好啊?”

老頭看了看兩個兒子,說:“可能吧。今年,我去換些好種子來種,看能不能多打些糧食。”

第二天,老頭背著一袋種子出門了。其實,老頭心裏明白,自家的種子根本沒有問題,主要是他的兩個兒子幹活太偷懶。他在村外轉了一圈,又把種子背了回來。一回到家,老頭就高興地說:“我今天可是換到好種子啦!但這種子叫‘鋤八遍’,隻有把田鋤上八遍,糧食才會收得多。”

兄弟倆這下可忙開了。鋤地的鋤地,施肥的施肥,每天都是早起晚歸。田還沒鋤到八遍,莊稼已經長得比別人家強了,兄弟倆的幹勁更大了。

秋天收獲的時候,老頭家來了個大豐收。兒子們高興地問父親:“這種子真好!您是從哪兒換來的呀?”老頭笑著說:“傻孩子,我根本沒有換種子,這都是你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啊!”

邊讀邊想:小朋友,你是不是也從故事中體會到,秋天的收獲必須要有春天的播種、夏天的耕作呢?有句古語叫“天道酬勤”,勤勞的人總會有收獲,記住這句話了嗎?

853.折筷子

以前有個國王,他有十個兒子,個個都有本領,都想繼承父親的王位。

這一年,老國王一病不起,他把十個兒子召集到自己的病床前,對他們說:“我快要死了,可我還沒有決定由誰來繼承我的王位,今天讓你們比一比,看誰能勝任這個位子。”

說完,他讓人拿出一雙筷子,讓大兒子把它折斷。大兒子不明白國王的意思,很輕鬆就把它折斷了。老國王又問其他兒子:“你們也能折斷這雙筷子嗎?”他們都點頭說:“能!”

老國王又拿出十雙筷子,合在一起,對兒子們說:“你們誰能把這十雙筷子一起折斷,我就把王位留給他!”幾個兒子一聽,都攢足了勁兒。可任憑他們使出了平生最大的力氣,也沒有一個人能折斷這把筷子。

這時老國王才說:“你們都看到了吧,一雙筷子容易折斷,而十雙筷子合在一起,就很難折斷。你們就像這十雙筷子,如果每個人分散開來,就很容易被外人打敗。如果十個人團結起來,就會有強大的力量,我們的國家才能不受外國侵略啊!”

老國王死後,他的十個兒子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強盛。

邊讀邊想:小朋友,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團結就是力量?是的,隻要我們團結一致,就可以做許多事情,這正是故事要告訴我們的。

854.木蘭從軍

木蘭很小就沒有了母親,跟著爹爹長大。她的爹爹年歲大了,弟弟年紀還小,所以家裏的重活都落在了木蘭身上。

有一次晚上,木蘭正在織布,忽然,一個軍官騎著馬來到她家門前。木蘭來到門外,軍官遞給她一份分文,說:“邊疆正在打仗,皇帝命令征兵,你們家有一個名字在公文上。”木蘭趕忙翻開一看,爹爹的名字在上麵。

木蘭回到家,左思右想:爹爹的年歲大了,弟弟還小,怎樣為國出力呀?”木蘭一夜沒有合眼。第二天一早,木蘭上街買了一匹馬,趕做了一身戰袍,又剪了頭發,裝扮成小夥子,告別家人,隨著大軍到邊疆打仗了。

大軍流血犧牲,打了十二年仗,機智、勇敢的木蘭,一次又一次地立功,做了將軍。

大軍勝利歸來,皇帝勸木蘭留下一做大官。但木蘭想念親人,就和幾個一起打仗的好夥伴回家了。木蘭回到家,換上以前的青布衣裙。和她一起打仗的夥伴們,個個都看呆了,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木蘭原來是個漂亮的姑娘!

邊讀邊想: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已經拍成電視劇、戲劇等多種形式。故事不但展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同時還表現了什麼?

855.王羲之斷案

王羲之是晉代大書法家。在他當官的時候,一個老漢來向他告狀。老漢說,他家附近有一塊荒地,他求當地的鄉紳讓他開墾種地。鄉紳滿口答應,隻提出讓老漢拿一壺酒來謝他。可後來,鄉紳卻把“一壺酒”說成“一湖酒”。要是老漢送不起,就把新開墾的地占為己有。王羲之受理了這案子。一天,他來到鄉紳家。鄉紳久慕王羲之的大名,想得到他的墨寶。王羲之一口答應,又說自己平生愛鵝,讓鄉紳送“一活鵝”給他就行了。鄉紳喜出望外,連忙準備筆墨,讓王羲之給他寫了一幅字,並講好第二天就把鵝送去。

第二天,鄉紳拎了一隻活鵝,親自送到王羲之的府上。不料王羲之一看大怒,喝到:“昨日講好送‘一河鵝來,怎麼今日才送一隻鵝呢?”鄉紳一聽,急忙分辯說:“大人,這鵝是論‘隻’的,哪有論‘河’的道理呢?”王羲之反問道:“你既然知道鵝是論‘隻’不論‘河’的,那你可知,酒是論壺,不論‘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