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彙集自己人文、曆史地理寫作的一本小書。
今年C月,葛劍雄先生來信,約我參加廣東人民出版社“當代學人精品叢書”計劃。開始,我被“精品”這兩個字難住了。“精品”,挑出兩三篇東西,可能還算是;可要湊出二三十萬字的東西,都叫“精品”,我就心虛了。
編輯向繼東先生在電話裏說,所挑的文章要有可讀性,要與當代有所關聯。按照這兩條標準,我稍覺踏實些。我曾寫過一些東西,大家都說還有點這個特點。
繼東先生後來在信中又說,文選要體現作者的一種追求。聽了這話,我開始站定了幾分信心,因為這些年來,自己確實有一些學術上的追求,那就是在地理學裏,講出一些思想性的東西來。於是地理學思想隨筆,便成了這本小書的主題。
這本書中的文章大多不長。我想,寫思想性的東西,可長可短。長的好處是拐彎抹角、透透徹徹,短的好處是簡明扼要,直奔主旨。傳統的中國人寫思想,有短寫的習慣,即使是書,看上去很厚,但裏麵的話卻都是短話。肯思考的讀者,從短話裏照樣可以悟出厚重的道理。我們許多古代聖賢的短話,不是讓人捉摸了兩千多年嗎?對那些高超的短話,我們照樣是望塵莫及的。
因為是要往思想上用心,我對地理問題的處理,便有些輕材料,重思路。我很欣賞我的一位老師,美國雪城大學地理係的梅尼(D。Meining)教授的一句話:“地理學是一種思想方法。”(Geography is a way of tinking)這其實是讓我對地理學感起興趣的一句箴言。
當然,我感興趣的地理問題主要是人文方麵的。人文地理的許多東西,不像自然地理的高山大河那樣布列在大地上,一眼就看出來。人文地理的東西常常隱在人類的各種行為當中,要是不開啟一種思想方法!這些東西還真是很難被發現。比如說“地方”(place)這件事,要不是讀過段義孚的書,誰會去理會它-
本書的文稿中到處都在講“地理”,但講的大多不是“地理知識”。許多人認為地理就是地理知識(我在上專業課以前也是這樣),在許多雜誌中,地理都是以知識的麵目出現。其實地理也是一門學問。是學問,就要有思想、理論、方法這一整套,知識隻是思想理論方法的原料。因為本書是以談地理思想為主,所以地理知識會少一些,地理觀念、概念會多一些。
人文地理思想,或者說人文地理觀念,往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當我們要認識某一文明的特征時,地理思想這個方麵是不能少的。近代興起的西方科學地理學,試圖建立超越所有文明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體係,這在自然地理方麵基本可以,但在人文地理方麵則很難做到。如果說,地理學在今天的社會發展中有作用的話,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明特質,或者說文化特質,要不然,在中國做事,卻用外國的一套觀念,就會出問題。這也可以說是研究地理學思想的現實意義。”
最後交代一下,這裏的文稿,因時代不同,格式體例不盡一致。我對這些往年的東西,基本保留了原樣,也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在格式的統一上再花力氣,這是要抱歉的地方。當然更重要的是內容,其中疏漏之處難免,請讀者批評。
唐曉峰
2015年4月25日於北京五道口嘉園
§§地理學與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