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都與嶽域:一個中國古代王朝邊疆都城的正統性問題(1 / 3)

從地理方麵,說得準確一點,從人文地理方麵,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有關王朝正統性的確認問題。當然,這裏所說的正統性,是指把中原王朝為代表的經濟-文化-社會看作主體,而將四周其他民族或集團的經濟-文化-社會看作從屬的一種傳統觀念,所謂“正統”隻是站在“華夏中國”立場上而言的。

在先秦時代,華夏地域的政治文化性建構就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地步,一統王朝還沒有出現,但一統性的地域觀卻已然形成,思想先行,是曆史發展的一個特點。所謂一統的地域觀念,包括“五服”“九州”“五嶽”等等。這些觀念漸漸與後來出現的一統王朝的原則大義相聯係,成為經典的王朝地理(dynastic geography)觀念,支撐著的王朝的地域建設。[注釋1]

正統都城的王朝地理屬性,是王朝的重要政治問題、法統性(legitimacy)問題。正統都城的觀念與五服、九州、五嶽等王朝地理觀念形成連帶關係。追求王朝的正統性就要追求都城的正統性,而都城的正統性的條件之一是具備其在五服、九州、五嶽中的和諧地位。所謂和諧地位就是:都城應位於五服的核心位置;都城應在九州和嶽域之內。[注釋2]在五服、九州、五嶽這三個概念中,五服是抽象的觀念,沒有現實的地理位置,都城與它的關係,僅僅存在於抽象詮釋中。但九州與五嶽則包含具體的地理方位,可以在現實中確定其位置與範圍,所以都城的地理位置與九州與五嶽的關係是一種現實關係,而不僅僅是抽象詮釋。

對於一個在中原地區壯大崛起的政治集團來說,在其奪取江山建立新王朝之後,其都城都會在九州和嶽域之內,都城的王朝地理正統性不成問題。但對邊疆政治集團、邊疆民族來說,當他們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之後,例如秦、北魏、清等朝,都城往往滯留在邊疆地帶,當這些王朝追求正統性的時候,在各種文化政治改革中,其都城的王朝地理性質要重新詮釋,在現實地理格局中,甚至要調整都城與九州、嶽域的關係。

“九州”,幾乎是“中國”的代名詞,像“但悲不見九州同”等詩句表述的那樣。九州的範圍,九州的完整,是中國古代王朝在疆域上正統程度的一項標準。在九州之內建立的王朝,無論是誰,都可以獲得幾分正統性,在“正史”裏麵占正位。在九州之外建立政權,則多屬於“四夷”範疇,在正史裏麵居旁位,或完全沒有位置。古代一些有政治抱負的北方民族,想南下發展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王朝,為了獲得正統性的承認,大都要解決進入“九州之內”的問題。比如鮮卑政權北魏的孝文帝,要自代地南遷,其理由之一就是“今代在恒山之北,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於中原”。[注釋3]在“九州之外”為什麼不行?因為在九州之外隻能算是“四夷”,而“夷人”不管做什麼事,都低“華夏”一頭,沒有正統性。孝文帝是要“承累聖之洪基,屬千載之昌運”,[注釋4]沒有天下人對他的正統性的承認,怎麼可以?要獲得正統,要做不少事,而在地理上進入九州之內,是很重要的一條。不入九州,則屬於“要荒”,就還是蠻夷,談不上正統,談不上“洪昌”。

除了“九州”,還有“五嶽”這樣一個重要的具有法統意義的地理概念,因為談論的不如九州普遍,本文將主要討論五嶽與都城的地理關係問題。五嶽,一般說是東嶽泰山、北嶽恒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是先秦時代逐漸形成的地理觀念,也是一件確切可指的地理事實,就是說它有觀念與事實兩層意義。關於五嶽的事實,相對簡單一些,大家都能講出它們的名字,指出它們的地點(它們的地點也曾有變化)。而關於五嶽的觀念意義,今人有所淡忘,所以值得提出來進行討論。

杜甫《春望》詩中說“國破山河在”,表達了對山河永恒性的寄托,而這種可以補償“國破”的山河感情,決不是純粹的自然山水之情,而是在自然山河中感受到了一種可以認同的人文國家品格。應該說,這種依托自然山川的人文國家品格,來自根基甚深的“名山大川”的禮法傳統。“名山大川”在古代,決不是因為遊人多而“約定俗成”的勝景,而是由王朝正式確認、有嚴格祭祀製度的特定的高山大河。這些山川以其顯赫的景觀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逐漸成為王朝國家的疆域坐標、國土象征與地理框架。五嶽就是其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它是莊嚴的“地德”的神聖象征,曾有各類封號,它們大跨度的東、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們的觀念中升華為華夏世界整體性的擎天巨柱。五嶽的範圍(即嶽域)是九州、神州、華夏地域的又一表達,講華夏地域安寧,可以說“五嶽之安”;[注釋5]講華夏地域之亂,可以說“九州波駭,五嶽塵飛”。[注釋6]

古代追求王朝正統性的朝代,在地理上,無不認真對待嶽的問題。而在考慮嶽的問題時,都城與嶽的關係最為重要,所謂“嶽鎮方位,當準皇都”,[注釋7]就是說五嶽的分布應當與都城有一個諧調關係,理想的情況是都城在中央,靠近中嶽,其它東、西、南、北四嶽各如其方。當然,這樣的理想局麵不是容易做到的,古代常有都城出了嶽域的事,但我們看到,在“嶽鎮方位,當準皇都”這類觀念的影響下,不少王朝都盡力向這個理想局麵調整,他們或者是改變都城的位置,把原來在嶽域外麵的都城遷到裏邊來,或者是重新命名一些名山,給這些名山嶽的地位,擴展“嶽”的布列範圍,使都城歸於嶽域之內。以下舉幾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