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世紀50年代,北京城發生了一項巨大變化,其對城市的格局與城市社會的生活均影響深遠。這個變化就是北京外城的修建。
明永樂皇帝自南京遷都北京,永樂四年(1406)開始規劃建設這座新的都城,修宮殿,築城垣。永樂五年(1407)分遣大臣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征集木料為建築用材。當時有23萬工匠、上百萬民夫以及大量兵士被投入宮殿建造工程。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基本竣工,修建工程延續了15年之久。
建好的北京城略呈扁方形,周長“四十五裏”,[注釋1]“城南一麵長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注釋2]近代實測為:南牆6690米,北牆6790米,東牆5330米,西牆4910米。[注釋3]
在規劃建設城市的同時,在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其始建於永樂四年,完工於永樂十八年。天地壇占地麵積達273公頃,比紫禁城要大許多,反映了皇朝對於祭祀天地活動的尊崇。南郊天地壇的建設,乃仿照南京,遵洪武合祀天地之製。天地壇分兩重壇牆,形成內壇、外壇。兩重壇牆的北部均為半圓形,南部則為方形。天壇內的一些建築,平麵布局也是上圓下方。古人信奉“天圓地方”,以圓形象征天,方形象征地。不過,根據中國傳統禮製,祭天應於南郊,祭地則應於北郊。於是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決定改遵古法,天地分祭,將原來的天地壇更名為圜丘(嘉靖十三年改稱天壇),專祭天,而在北郊安定門外另築方澤壇(嘉靖十三年改稱地壇),專祭地,與南郊的祭天之壇遙相呼應。
在天地壇之西,同時建有山川壇,與天地壇相對稱。山川壇祭祀太歲、風、雲、雷、雨、海、嶽等神。天地壇與山川壇左右相對,其間所留空間恰恰北對都城的建築中軸線,這顯然是有意的安排。後來修築規劃外城,恰利用了兩壇對稱的格局,城市中軸線從正陽門延伸到永定門。
嘉靖九年,還在東郊建築朝日壇,在西郊建築夕月壇,以祭日、月。於是在北京城的四麵配齊了祭祀天、地、山川、日、月的壇廟,使北京城具備了宇宙象征意義。
永樂修建的扁方形的北京城延續了133年(1420-1553),基本沒有大的變化。但城市生活本身在迅速發展,城內空間日顯不足。
嘉靖外城的修建
有明一代,北患不止,蒙古騎兵多次南下,甚至迫近北京城郊,威脅北京的安全。所以北京建成50多年後,即成化十年(1474),便有定西侯蔣琬上書:“太祖肇建南京,京城外複築土城以衛居民,誠萬世之業。今北京但有內城,已巳之變,敵長驅直薄城下,可以為鑒。今西北隅故址猶存,亟行勸募之令,濟以工罰,成功不難。”[注釋4]蔣琬雖有遠見,但未獲朝準,直至約80年後這項建議才得以施行。
嘉靖(世宗朱厚熜)二十九年(1550)庚戌,俺答入寇,“虜大眾薄都城,分掠西川、黃村、沙河、大小榆河等處,畿甸大震。”[注釋5]此次俺答兵臨北京城下,飽掠京畿八日,史稱“庚戌之變”。這次“薄城”之危終於令明朝下定修建外城的決心。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工部侍郎王邦瑞奏請修築北京外郭城。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兵部提出“築關廂之城”“謂京師南三城關廂應築外牆五千七百八十丈,建樓五座。即以關廂居民計之,每家役一人,共可得萬人,百日可就。宜定於來春興工。”[注釋6]此項建議獲準,開始施工。但轉年二月,嘉靖皇帝以“以事體重大,且選將練兵,休息民力”為由,詔令停工。盡管三關廂居民願自出財力,也仍未應允繼續興工。
直至三十二年(1553)三月,兵科給事中朱伯辰進言:“臣竊見城外居民繁夥,無慮數十萬戶,又四方萬國商旅,貨賄所集,宜有以圍之。矧今邊報屢警,嚴天府以伐虜謀,誠不可不及時以為之圖者。臣嚐履行四郊,鹹有土城故址,環繞如規,可百二十餘裏。若仍其舊貫,增卑培薄,補缺續斷,即可使事半而功倍矣。”嘉靖皇帝最終同意“外城須四麵修築,以全王製”。[注釋7]
當時計劃“四周宜築外城七十餘裏。”具體走向是,“自正陽門外東馬道口起,經天壇南牆外及李興、王金箔等園地,至蔭水庵牆東止,約計九裏;轉北接神木廠、獐鹿房、小窯口等處,斜接土城舊廣僖門基址,約計一十八裏;自廣僖門起,轉北而西,至土城小西門舊基,約計一十九裏;自小西門起,經三虎橋村東馬家廟等處接土城舊基,包過彰義門至西南,直對新堡北牆止,約計一十五裏;自西南舊土城轉東,由新堡及黑窯廠經神衹壇南牆外,至正陽門外西馬道口止,約計九裏。大約南一麵計一十八裏,東一麵計一十七裏,北一麵勢如倚屏,計一十八裏,西一麵計一十七裏,周長共計七十餘裏。內有舊址堪因者,約二十二裏;無舊址,應新築者,約四十八裏……外城規製,臣等議得外城牆基應厚二丈,收頂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上用磚為腰牆。垛口五尺,共高二丈三尺。城外取土築城,因以為濠。正陽等九門之外,如舊彰義門、大通橋,各開門一座,共門十一座。”[注釋8]
按照這一方案修建的外城,將會使北京城呈現一個更大的圈層結構。不算皇城及紫禁城,北京城平麵將是一個回字結構。隻是,外城因就舊城基修建,走向並不規整。
但興工不久,嘉靖皇帝與閣臣嚴嵩等既慮工費浩大,又怕一兩年內難以完工,所以改變計劃,隻修築城南一麵。嚴嵩等提議:“前此度地畫圖原為四周之製,所以南麵橫闊凡二十裏,今既止築一麵,第用十二三裏便當收結,庶不虛費財力。今擬將見築正南一麵城基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可以尅期完報。”[注釋9]
嘉靖三十二年十月,“京師外城成”。外城南垣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約合7854米;東垣長“一千八十五丈一尺”,約合3472米;西垣長“一千九十三丈二尺”,[注釋10]約合3498米。外城麵積約為24平方公裏。外城的修築,使北京城在平麵上構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輪廓。
外郭城“止築一麵”致使整個城市呈凸字形輪廓並不是本意,而隻是權宜之策。當時的想法是,“俟財力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麵之製。”[注釋11]隻是這個四麵築城的設想,因種種原因,終明一代,並沒有實施。另外,從已修外城東、西城牆的位置來看,其與內城東、西城牆距離甚近,僅有1裏來地,即使要繼續修建,恐不可能沿已有外城城牆向北延伸。所以待日後“財力裕時”“以成四麵”的說法,可能隻是個托詞。
明北京內外城的整合
外城的修建,直接的推動力是軍事防衛的緊迫需要,但從社會發展形勢來看,還有另外的意義。前引朱伯辰所言:“臣竊見城外居民繁夥,無慮數十萬戶,又四方萬國商旅,貨賄所集,宜有以圍之。”這是修建外城的另一個動機。
在永樂初建北京城的時候,由於連年戰爭的影響,當時北京城內人口稀少,市井蕭條,以致不得不從江南以及山西大量遷移富戶來充實京師。北京附近的農村也是殘破不堪,田園荒蕪,而不得不從外地遷移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前來耕種,甚至將一些罪犯也發配到北京附近地區屯田開墾。在這樣的形勢下,北京城池的範圍無須建得很大。
由於城內蕭條,永樂初年,明朝在皇城門外、鍾鼓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以及大城各城門附近,修建了幾千間民房和店房,規定一部分“招民居住”,一部分“招商居貨”,叫做“廊房”。[注釋12]這些構成了明朝北京城居民區的基礎。
據研究,明代北京城市人口,洪武初年約為10萬,至正統時(1436-1449)增至96萬。[注釋13]可見,明朝初年北京城市空間尚無不足的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穩定發展,人口繁衍,城市空間很快變得局促。況且城內屢有豪門強占土地的事情發生,如正德十一年(1516),西安門外(皇城外)積慶、鳴玉二坊民居被毀,並造皇店酒肆,建義子府。時軍民房屋,多吞並於勢豪。這些情況均會造成限製不嚴、空間開敞的城外關廂的迅速擴展。兵部最初的建議,並沒有考慮四麵築城,而僅強調南麵“居民繁夥”的三門關廂的防衛,正是這一發展的反映。
除前三門關廂之外,西南郊還有另一片居民區。從景泰年間(1450-1456)與蒙古瓦剌部的戰事記載來看,北京西南郊原金中都遺址一帶尚具土城與民居。例如:瓦剌也先挾所俘英宗至北京西南郊,邀明廷大臣出城迎接正統皇帝大駕,景泰帝疑其有詐,僅派職位不高的官員朝見太上皇於“土城”。這個“土城”應為金中都城垣故址。明軍於京城外西南街巷堵塞路口,埋伏神銃短槍。當地居民皆爬上屋頂牆頭,擲磚瓦擊敵。所謂“西南街巷”“屋頂牆頭”應為金中都街巷之殘存者。[注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