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家庭中的心理學(4)(1 / 3)

(2)積極參加婚檢。婚前身心健康檢查是預防先天性生理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雖然婚檢自願,但建議人們結婚前積極參加。相關社會機構和團體應該行動,大力宣傳有關科學知識,使更多的未婚夫妻自願進行婚檢,對遺傳性心理疾病患者和有家史者及時治療。另外,建議對自動做婚前體檢和心理健康測量的未婚夫妻給以適當形式的鼓勵。

(3)做好受孕準備。結婚之後,應在做好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之後,選擇最好的時機進行生育。

(4)注意孕期心理保健。研究發現,孕婦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胎兒身心發育。影響孕婦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婦的年齡、職業、學曆、嗜好、孕次、妊娠月份數、早產史、病史、服藥史、家庭史,配偶的職業、嗜好、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心理氛圍等。孕婦情緒不穩定、分娩態度消極和較少的社會支持等狀況會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使胎兒“內生活環境”產生不良變化,嚴重幹擾胎兒生長,導致先天畸形或出生後發生心理障礙。因此,孕婦應特別注意孕期心理保健,積極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檢測,有針對性地接受心理保健指導,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二)改善出生環境

醫院和其他相關機構應加強臨產孕婦的心理護理,幫助解決恐懼、焦慮等生育心理問題。美化生育環境、盡量滿足孕婦的心理需求,可以使孕婦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形成最佳臨產身心狀態。另外,要注意布置好新生兒呱呱墜地時的外界環境,因為新生兒脆弱的神經係統易受其微妙影響。要改善產房和育嬰室環境,使嬰兒一出生就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感受周圍人們的關愛。新生兒父母要注意改善家居條件,使產婦和新生兒出院後能在家中舒適地生活。

(三)提高素質,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觀念和方式

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後天因素。家庭人際關係不和諧、家庭成員有不良嗜好或反社會行為、夫妻離異等狀況,都會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受阻。違法犯罪青少年大多數出自不和睦家庭和單親家庭。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偏差(如過分寵愛、過分放縱、過多幹預、過高期望),教育內容的偏頗(如重智輕德、重技藝輕習慣),也導致兒童心理障礙。

隻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未成年人應從提高成年人素質入手。

案例:小敏的不幸

(來自《當代健康報》2005)

小敏是在爸爸媽媽打架的陰影中長大的。爸爸常常喝得醉醺醺、深更半夜才回來,可回來後就會找事,沒頭沒臉地打媽媽。每當他們的“戰爭”爆發,小敏都躲在角落裏,嚇得渾身發抖,戰栗著茫然不解地望著這令人心驚的場麵。

後來,從母親的哭訴中小敏了解到,從爸爸提升局長後,父母的家庭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爸爸經常不回家。開始媽媽以為爸爸工作忙,可後來發現,爸爸在外麵“包二奶”,回到家就要求跟媽媽離婚。媽媽不同意,爸爸就大打出手。善良的媽媽為了小敏和家庭的完整,一直含屈忍辱、委曲求全,但換來的是更加肆無忌憚的暴虐。

小敏漸漸長大了。她無法擺脫父母那持續不斷的暴力場麵。爸爸的暴力行為使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歡樂祥和。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持續不斷的家庭暴力對她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母親終於忍受不了父親的暴力,與父親分居。從此,父母不再說話,如同兩個陌生人一般。父親開始了對母親長達10年的精神虐待。

小敏不理解父母的是是非非,更無法體驗他們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裏卻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使她那顆天真幼稚的心靈開始變得冷漠、無情。她開始崇尚武力,憎恨男人。在她的心目中,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強者。在學校她表現出很強的攻擊行為,打同學、罵老師。她甚至討厭母親的懦弱,討厭自己是一個女兒身。

當20歲的小敏感覺到自己與其他的女孩不一樣時,她開始痛苦,內心有一種無法擺脫的強烈的願望。一方麵她希望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個正常的女人,交一個愛自己的男朋友;另一方麵,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她討厭女人,可又不喜歡男人。她常說的一句話是:女人就是弱者。她在這種痛苦和矛盾中煎熬著……

因為家庭暴力、精神虐待,一個花季少女的心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人格出現了明顯的障礙,多麼慘痛的教訓啊!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育的巨變期,情緒變化大、控製能力差,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的行為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家庭暴力會使孩子性格粗暴、情緒壓抑,並產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甚至會出現性心理障礙,如異性癖或同性戀行為。一旦這樣的心理形成了,就很不容易矯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具有可預見性和持續性:6~10歲兒童的攻擊行為可以預示其10~14歲時的表現,甚至8歲時的攻擊行為,可以預示到其30歲的攻擊行為。青少年一旦出現這樣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很好的教育和幹預措施,將會影響青少年一生的生活。

(第二節)理好夫妻關係

案例:有一對平凡的夫妻平淡地生活著。妻子懷孕大概六七個月的時候,有一次她弟弟找不著了。在接到她父母家的電話通知後,她不顧一切地衝出屋子四處尋找,盡管當時外麵正下著大雨。丈夫驚恐地跟在妻子後麵,看著她懷有身孕卻拚命疾跑的背影,盡管沒有說一句話,可內心充滿了責怪與痛苦。還有一次,她的父親生病了,她就丟下同樣也在生病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整日守在父親身邊。類似的事情很多很多。後來,丈夫提出離婚,之後找了一個似乎各個方麵都不如前妻的女子結婚。他原來的妻子很不理解,丈夫就對她說:“當你懷著我們的孩子拚命尋找你弟弟的時候,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我們愛情的結晶竟不如你那早已成人的弟弟重要;當你丟下我和孩子去照看你父親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孩子在你的心目中遠不如你的父親重要;當……我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