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美,即美景、美德、美感、美滿的外在美與內涵美於一體的長島之大美。非單純的具象美和形象美。大凡美的事物,都有魅力。魅力,即引人喜愛、令人向往、招人親近的一種潛在力。長島的大美,主要表現在自然秀美、文化神美和心靈的真善美三個方麵。
一、自然秀美
1、長島地理環境特殊(擔膠遼半島於南北,劃黃渤兩海於東西,係京津鎖鑰,交通樞紐,海運要道,錨泊佳地,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要道。在中國的列島與群島的形象中,獨樹一幟)。
2、地質遺跡寶貴(諸島海蝕地貌發育,奇礁異石眾多。藍天、碧海、青山、白灘,彰顯著山光水色之美;山、崖、灘、礁、洞,裸露著原始的粗獷美,大自然在這裏留下了別無少有的地質財富),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區。為旅遊、度假、療養提供最美的條件,最佳的環境。秋送南遷飛鳥,朝看黃海日出,暮送渤海夕照)。
3、長島氣候陸性率低,為52.3%。是夏季人們向往的避暑勝地(最熱月8月,曆年平均為24℃)。空氣清新少汙染,質地上乘(其質量可謂是海水洗滌的、鬆濤過濾的、花草釀造的、夜露滋潤的)。海邊和森林的空氣,富含負氧離子,屬負碳經濟。
4、島陸有四大地質奇觀,海上有三大自然景觀(專家評說,地質奇觀,世界罕見,國內無雙;海上奇觀,是海市、海滋、平流霧的高產區。這裏可春迎東遊海豹。
5、長島地處公海與內海的分界線上,是氣象與海況變化的敏全國乃至世界提供的天象和水文資料,參考價值極高。這種自然美、地質美、景觀美和環境美,構成了海島縣的特色美。
二、文化神美
神美,即神化、神妙、神韻、神仙之美。長島自有人類活動以來,與神有不解之緣,進而產生了美、奇、特的地域文化。
1、歲月深處的仙山神韻,曾惑秦皇漢武遣使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海上仙山的魅力,古今聞名。神話傳說、奇聞軼事、代代流傳。
2、長島有五六千年的史前文明,半坡遺址馳名中外。自商周以來,發掘的遺址、文物眾多,且曆史不斷代。
3、有我國北方最大的海上古建築群,有近千年的護海佑航的女神落座。廟島群島因“廟”與“神”被嵌入國際版圖。媽祖文化根深漁家,媽祖精神厚積漁德。
4、曆史上,有3位皇帝與長島有緣(崇貞帝旨詔廟島顯應宮,乾隆帝禦題砣磯石刻硯,鹹豐帝禦賜神功濟運匾)。廟宇眾多,最多時達120座。故,廟文化、神文化、媽祖文化,源遠流長。
5、民風粗放、好客、大度包容。在長期與自然搏鬥中,形成了“同舟共濟”、互助協作的漁德。在追求平安與發財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歸來文化”(漁家最渴望的是豐收歸來,一網兩船地歸來。即使因難空船而歸也知足,因為有人有船就有財)。
這種神仙文化、歸來文化和媽祖文化的融合,塑就了長島人美好的漁德民風。
三、心靈的真善美
島美為榮。榮,非光榮、榮譽的自豪感。榮,體現了島民的責任感和榮辱觀。我與長島共榮辱,恰是體現東道主的高素質。
1、長島地處國防要塞,自古屯兵藏械,戰略地位顯著。建國後,駐軍多,自然增強了人們的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故,愛兵、習武、擁軍,成為時尚,形成美德(近年來,雙擁大旗連年高擎,擁軍愛兵事例不盡,英模人物輩出)。
2、長島係全國文明縣城(全省6個,煙台唯一。創文明城難,保文明城更難。沒有美德、美容和文明和諧的環境,是難以獲榮的)。
3、曆史上的海灘救助,已存史入誌(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長島先後救助大樁海灘事故19次,有17條漁商船和350餘人化險為夷。特別是“長漁七號”和“2.22特大海難”,體現了長島漁民心靈之大美)。
4、曆史上,長島船工支前,中央軍委揚名(軍委曾指示,多從長島征集民工。長島人支前,與大陸支前迥然不同,非抬擔架、推小車,而是與戰士同舟共濟的戰鬥員)。
5、長島一度成為小康縣,後因違背科學,造成扇貝全軍覆沒。在這毀滅性災害麵前,沒有難倒長島人,而是汲取教訓,科學地轉型升級,終於走出低穀,重振雄風。
故,這種愛兵習武、救死扶傷、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漁風美德,上行下效,世代傳承,形成了海島漁鄉的獨特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