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生計的主體內容。民富,體現了人民生活最直接的利益。之所以為重,可以史實對比說明。
1、曆史上,東北海軍(奉係)駐島期間(1927-1933年),可謂一段文明昌盛時期(辦學、修路、植樹、放足,四件事關民生之大事,史誌有載,有口皆碑),當時人口為40097人。日偽時期,人口在短時內稅減到18000人。生計所迫,被逼上關東的達50%以上,島民生計跌至最低穀。可見,民不聊生,迫使奔向異國他鄉;適者生存,成為立足之本。
2、在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和漁農並舉的大躍進年代,海島優勢受到製約,生產力得不到解放。可見,方針政策未能與當地的優勢嫁接,不可能脫窮致富。
3、改革開放,退耕還林,耕海牧漁,長島真正找到了致富之路。從而揚長避短,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改革紅利愈來愈多,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可見,路線正確,民生則榮。
4、以曆史上的口頭禪與現實對比而言,“長島縣,小而精,一條馬路六盞燈,一個喇叭聽全城,一輛客車長跑空,一隻客船長避風。”此諺,童叟皆知,是當時國計民生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後的今天,“衛生潔如洗,人口少優生。公檢法護駕,文教商繁榮。島際通輪渡,救助海陸空。視屏知天下,手中握‘移動’。街衢縱橫車流水,蓬長航線客擁蜂。城鄉四旁綠美香,彩燈裝潢不夜城。老宅舊居今何在,遊子歸來問子童。瀕海廣場歌伴舞,花園晨練老中青。漁嫂飛遊看世博,漁哥奧運當觀眾……”此係海島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5、以民生最直接的飲水為例,300多年的苦鹹水養活著十幾代人。上世紀末始陸續海水淡化。而今,引客水濟島已夢想成真。可以說,民生之重重如泰山。
故,改善民生,是人民的追求,是革命的目的,是國強的保證,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個政黨、一屆政府、一任領導永遠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