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組合姻緣天成
中國四大明樓之一的蓬萊閣,座落在山東蓬萊市黃海與渤海交彙處的丹崖山上。居高北眺,長山列島的遠近島嶼曆曆在目。僅從北緯三八線以南,就有16個島嶼橫向羅列在東西30千米的視平線上。最遠為25千米,最近僅有7千米。
在蓬萊與長島之間,橫亙一條東西長31.5千米、寬6千米的登州水道(現稱廟島海峽)。由於氣溫與水溫的差異作用,水道海麵時有密度較大的空氣層形成。從以蓬萊閣為中心的沿海一帶觀察,眾多島嶼的形象發生了戲變,古人叫它登州海市。因此,蓬萊閣成為觀賞島嶼戲變的最佳點,而長島諸島則成為海上的表演員。登州水道自然成為戲變的道具。所以,蓬萊與長島良好的地域組合,給登州海市的形成創造了絕佳的地理環境。可謂蓬萊仙境與長島仙山的地理姻緣,天造地設。
海滋成像一拍即合
在氣象海況特殊的條件下,戲變開幕了。遠遠望去,有的島嶼長高了,有的島嶼變低了;有的兩端起翹,隻有“根部”著水,如仙人球、蘑菇之狀。但它們無論怎樣魔變、粉飾,人們仍能認出原島的模樣。其景觀的特點是,島嶼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如透不規則的玻璃所視,景物呈“哈哈”像。這種奇觀,古人稱登州海市,今人叫海滋。
遠處的船隻,離開了海麵,如在天上行。筆者曾在大黑山島眺望西南方向龍口的磯母島連同沙壩。當該戲演變時,沙壩斷成了珠子狀,島與沙壩酷似一隻老母雞領著一群雛雞在天街上“咯咯”覓食。盡管島與沙壩化了妝,變了形,人們仍可明辨其地理稱謂。且這種景觀一年四季可見。
時至嚴冬,當風浪大作,在氣候海況不佳的情況下,奇觀從不展露尊容。當寒流淌過,天氣好轉,陽光和煦,冷海麵遇上暖空氣,奇觀則一拍即合。這種奇觀並非登州獨有,大凡沿海地區常見不鮮。
古人詩作名副其實
“蓬萊閣上好作詩”,給曆代文人墨客創造了良好的詩作環境。有的詩人,把登州海市描寫形象而又逼真。人們公認,清代北方詩人施閏章的“海市詩”最佳,且被經典引用,廣泛吟詠。其詩曰:“大竹盈盈橫匹練,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圓斷續忽移位,明暗低昂頃刻殊……沙門小島更奇絕,浮屠倒影淩空虛。有時離立為兩人,上者為笠下者車“(大竹、小竹、沙門均係島名)。作者以寫實為前提,把登州海市的真實景觀,如畫筆作圖,影視紀錄,原原本本地直觀,形象生動的比喻,讓人過目不忘。
有的大家文人,到蓬萊閣沒有見到登州海市,不免自覺遺憾。於是,憑想象的、步其韻的,還有鸚鵡學舌的,大有人在。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來登州做官5日即赴京負任,他隻好求廣德王廟賜機而見。他“走後門”看到的海市,隻是借景抒情罷了,這與施閏章的海市詩迥然不同。由此可見,登州海市的魅力所在。
科學稱謂今古又別
古人把在蓬萊一帶出現的海上奇觀叫登州海市,這無可非議。那麼在異地沿海出現這種戲變的奇觀,也叫登州海市,顯然是不準確、不科學的。長島漁民在長期的漁獵生產中,對這種景觀叫“海滋”。因為它是海上實體處滋生繁長出來的,故名。
為此,早已產生、隻是沒有叫響的“海滋”後生,經典查找不到,權威沒有認可,無疑是對“登州海市”的大名提出挑戰。1988年,在山東電視台舉辦的“登州海257市”研討會上,權威專家以9:1的優勢,壓倒筆者獨到的海滋一說。眾家認為,既然成因一樣,海滋就是海市,並揚言要消除這一說。
筆者拙見,海市蜃樓是異地的、目力不及處的一景物被反射到空中,遇到密度大的空氣層,折射到海麵。它是純虛幻的,可望不可及的。而海滋則是目力所及處的海上實體,在特殊的氣象海況下發生的虛幻變形。它虛實兼有,可望而又可及。兩者之間,正如雨露有別,雪霜迥異、霧霾不同一樣。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認識自然現象應越來越準確。
故,登州海市與海滋,同出一轍,是孿生兄弟。但是,這種景觀在蓬萊出現,可稱登州海市。若在異地出現,應稱海滋。因為離開蓬萊,世界上沒有登州海市。而今,這種有別於海市的一說——海滋,終於被廣大觀眾和媒體認可,筆者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