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島,位於渤海海峽廟島群島西南端(北緯37度58分,東經120度36分),麵積7.3平方千米,與我國第一蛇島——遼寧省小龍山島隔海相望。這是一個蝮蛇資源的處女地,總藏量近萬條,可謂我國第二蛇島。
地理環境概況
大黑山島,係“膠遼隆起”斷陷分離出來的基岩島。地質屬震旦紀“蓬萊群”。除島之西部為第三紀末的玄武岩外,主要岩石為石英岩、千枚岩和板岩。地層走向近於南北,第四紀黃土普遍發育。該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陸性率低,為52.6%。由於受海洋的影響,溫濕度變化和緩,曆年平均溫度11.9℃,平均相對濕258度67%,平均降水量555.5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542小時,平均霜日121.1天,結冰日127.8天。該島近視圓形,地表形態西高東低。島上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石穴櫛比。土壤種類主要是棕壤、褐土和潮土。植物群落組成,以抗風耐旱的青鬆為主,刺槐、泡桐、棉槐等其他喬木、灌木和草類長勢繁茂。各種昆蟲200餘種,各類候鳥240餘種,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島。
稀有的海上蛇園
老黑山居島之最西南端,海拔189米,大黑山島因山而得名。這一帶山險溝深,臨海峭崖,遠距居民區,原始生態良好,黑褐色的玄武岩對蝮蛇的隱居十分有利。北隔長山水道與猴磯島燈塔相對應。是春北秋南雀形目鳥類遷飛的“中轉站”,這對蝮蛇的生存繁衍具有天時地利的條件。筆者經過40年的宏觀調查,大黑山島的蝮蛇可能接近萬條,其中70%屬黑眉蝮蛇。其物種稀有,藥用價值之高,堪稱國寶,是我國又一個稀有的海上蛇園。
眾所周知,蝮蛇渾身是寶。蛇毒、蛇膽、蛇粉、蛇幹、蛇血、蛇肝、蛇油、蛇蛻,就連蛇屎也是貴重的藥材。據資料得知:1克蛇毒價值200美元,是黃金的20倍;1克蛇毒製成的針劑,價值萬元。僅以蛇毒為例:蛇毒由十多種酶組成,其中的蛋白質水解酶最多,毒性最大。一滴黃豆粒大的毒液,可使上百隻兔子中毒致死。在島上,一條30厘米的蝮蛇,足可使一頭黃牛中毒而亡。蛇毒能將吞食的鼠鳥的毛骨全部溶化,這在所有脊椎動物中,可謂消化食物的強力士。試想,如將此種酶分離提取,為人類除疾造福,其效益該是何等理想。實踐證明,蛇毒對化淤溶栓的效果十分明顯,人們用一厘米的蛇幹焙熟研碎衝服,可解瘡癤之患。
因此,更新人們的觀念,加強對蝮蛇的保護,提高海島價值的認識,科學地開發蝮蛇資源,是海洋開發的一個新課題。
半人工增殖大有作為
大黑山島是一個鄉級建製,轄7個自然村的有居民島,人口1700人。由於人們的生產活動,無疑對蝮蛇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十年動亂期間,開山放炮、259整地造田、毀林獵鳥、施用農藥,給蝮蛇以致命的打擊。另一方麵,近些年來連年幹旱,淡水奇缺,有的蝮蛇尋水覓食,闖進住宅區,在“人人見蛇個個喊打”這個習慣勢力的包圍中,蝮蛇慘遭厄運。所以,蝮蛇資源曆史上枯榮不穩。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人們由以農為主轉向耕海牧漁,長島縣相繼被省和國家劃為鳥類自然保護區。各級政府重視植樹育草,開展愛鳥護鳥活動,加強蓄水截流,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人愛鳥,鳥護林,林蓄水,水養人”的良好生態環境。1987年春,島上喜逢甘霖、連降數場大雨,山上的土元、蠍子、蚰蜒、鼠婦、蛇類異常活躍。島上人們習於雨後上山捉五月蠍,大都發現過蝮蛇,並奇跡般地發現過多年罕見的大蛇、老蛇,目睹了大蛇吞食小蛇和蝮蛇分娩的情景。可見,蝮蛇資源明顯回升。
然而,蝮蛇興旺,對人畜造成威脅。在大黑山島,人傷畜亡之例屢有發生。這無論是對蝮蛇的保護利用,還是為民興利除弊,其利害關係很難權衡。因此,一方麵應有效地保護蝮蛇現有的資源,防止傷蛇和蛇傷,另方麵應積極進行資源普查,從而開發利用蝮蛇資源,實行半人工增殖,變野生型為“飼養型”。
向無居民島投蛇
長島縣有22個無居民島,占全部島嶼的68%,選擇條件適宜的無居民島進行半人工增殖,是辟建海上生產與科研相結合的理想基地。
南砣子島是個無居民島,居大黑山島東南部。麵積0.14平方千米,海拔15.1米,植被覆蓋率達40%,有耕地10多畝。島形狹長,西端為斷崖石堆。距大黑山島0.3千米,有沙壩相連,隨著潮漲潮落,兩島時離時分,呈“藕斷絲連”之狀,該島昔日蝮蛇較多,因耕作、開辟海帶曬場和軍演靶場,生態受到破壞,蝮蛇明顯減少。海島實現退耕還林之後,筆者設想,以大黑山島為采蛇基地,以南砣子島為養殖場,實行半人工(或全人工)增殖,不僅可人為地優化蝮蛇的生態環境,促進其資源回升,而且在投蛇過程中進行篩選、分類、取毒,並利用部分粗加工,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此舉,既具科學性又具可行性。
1、以南砣子島現有的植被為基礎,擇選隱蔽性好、鬱閉度大的菊科蒿子、蛇葡萄、荊條、紅芙蓉、黃榆、紫穗槐等禾本科草類和抗風耐旱喜霧的黑鬆等喬木,開展260植樹造林,撒種育草,以利保持水土,改良基質,引招雀鳥、繁榮生物,優化蝮蛇的生態環境。
2、每年5-6月、9-10月份,在蝮蛇獵食的高潮期,向蛇島投放小白鼠,以滿足蝮蛇食物補給。同時,利用現有土地,粗種一些穀物。這樣,作物秸杆、草樹籽種、糧食等既可滿足鼠類食物來源,又可吸引雀鳥棲息,使蝮蛇的食物鏈得到良性循環。
3、在蛇島上建造簡易的蓄水池。雨天存自然水,旱天盛供應水,確保淡水資源不竭。
4、成立專業機構,采取保護措施,製定環保章程,加強海陸監測與保護,實行科學管理,定期采捕取毒。
大黑山島的蝮蛇逐步向無居民島實行轉移,既可避免或減少蛇傷人和人害蛇的現象,改變人蛇共居的曆史,又是對蝮蛇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的一大嚐試,讓蝮蛇資源為人類造福,無疑可收到一舉多得的成效。
順景而遊海參崴
小時候,常聽老人講,說祖輩曾闖過“崴子”。時間荏苒,轉瞬間自己成了老人。初夏,應黑龍江的親人邀請,與老伴車船輾轉,來到我國邊境縣城——東寧。承蒙外甥們的熱情,讓我們隨團到海參崴四日遊。
海參崴。崴,山水彎曲的地方,因盛產海參而得名,俄羅斯稱其符拉迪沃斯托克,麵積3700平方公裏,人口70萬。由阿穆爾灣、金角灣和莫斯科島組成,麵向日本海,大致在我國吉林省東麵。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太平洋艦隊最大的基地。1860年,沙俄以武力侵占該地,清政府被迫簽定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將中國大量領土割讓給了俄國。
自20世紀50年代始,除一道河子、二道河子外,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地名陸續改為俄國名稱。聽導遊說,符拉迪沃斯托克,即俄語“控製東方”之意。
從邊境貿易口岸東寧縣乘車,過兩道分界的鐵絲網,就走出了國門。導遊張玉霞和司機阿吉姆專程為我們服務。曆經5小時,抵達海參崴,下榻在阿穆爾賓館。
一路上,我們8位男女遊客,有說有笑,目不轉睛地望著車外的景觀。然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把話題都聚焦在腳下這片肥沃的黑土上。學過曆史知道,鹹豐八年(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天津條約》,鹹豐十年(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腐敗無能清政府,先後把我國大片領土或主權割讓給了沙皇俄國。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竟把我國烏蘇裏江以東的、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約40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劃歸沙俄。那一望無際、肥得流油的黑土地,猶如母親身上的血肉,被列強任意宰割,留下千秋萬代的罵名。
按照活動的日程,第二天我們參觀了著名的海參崴博物館。這個集自然、軍事、曆史、文物、工藝、美術於一身的古老的博物館,是俄羅斯東方文明的縮影。其中,二戰期間紅軍的軍事文物最為搶眼。在一些狩獵、服飾、婚喪的文物中,可找到中國文化的影子。用魚皮縫製的衣物,與中國的縫紉文化異曲同工。
匆匆走出博物館,大家迫不急待來到俄羅斯遠東著名的深水不凍港——金角灣軍港。這個對外開放的港口,三麵環山,自然條件十分良好,水域向內陸伸入約4公裏,寬1公裏,水深10-24米。分軍港、商港兩個部分。有碼頭17座,可停靠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軍艦百餘隻。軍港內設修理區、補給區、錨泊區。據說還有數條海底隧道與此相通。
在軍港參觀期間,令人驚奇的是,遊人可隔欄目睹近在咫尺的現代軍艦。艦上的火炮、導彈、雷達及其它設施都暴露無餘,且讓人們隨意照相,可夠開放的了。在導遊安排下,我們各自找好位置,以太平洋艦隊為背景,留下了自己遊俄的珍貴紀念。
金角灣的對麵廣場,是二戰戰場的縮影。醒目的“1941-1945”字樣兩側,陳列的戰車、火炮、坦克,威風凜凜;英難塑像、烈士英名在長明燈下,昭示反法西斯精神永恒。一艘參加過衛國戰爭的潛艇,已改為博物館,門票為5盧布。我們登艦參觀,直深入到潛艇的肚腹中。窄狹的通道,隻能容一人通過,左右是儀表的世界,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離開這艘功臣艇時,在旅友們鼓動下,我穿上了當年艇上的軍官服,戴上了大蓋兒帽,與水兵合影留念。
順景而遊到海參崴火車站,車站呈塔形歐式風格。候車室裏坐滿了乘客。與中國不同的是,這裏沒有說笑交談的氣氛,沒有你進我出的熱鬧場麵,而是鴉雀無聲,閉目養神,各自為“靜”,隻有幾個乞丐向乘客討要。站前的廣場,一尊約5米高的列寧塑像威嚴而又親切。這位領導十月革命、締造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倍受俄羅斯人的尊重。他那深邃的目光,似乎流露出對蘇聯解體的遺憾。
時至中午,導遊把我們領進一家中國餐館。女主人很胖,也很熱情。恰逢她外甥女過生日,又迎來了中國客人,特地給我們加了兩個菜。飯罷,非要與我們跳舞。我老伴愧於不會跳,快步邁出店門,竟被她一把拽了進來。看來,會不會跳,她不計較,完全取於主人的一片熱情。說來也怪,俄羅斯的婦女,姑娘們的身材十分苗條,楚楚動人。但過了30歲,身體逐步發福,且中年的胖婦舉目可見。
下午是自由活動,我們依然打幫結伴。一道河子、二道河子是著名的商場。其中,意大利的皮衣、英法的化妝品和俄羅斯的紫金、白金、虎骨、鹿茸及水產罐頭算作特色。但日用百貨,有80%的商品是中國產的,且價格比中國還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