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蓄勢為上(2 / 2)

河州雖然已經被林玉山控製,但是卻不禁止居民移出,大批原本昭武軍和西寧軍的家眷趁機逃離河州,轉赴西寧。寧夏府的很多人,也跟著昭武軍撤退到了星宿海。

可惜北方軍已經實在沒有多餘的機動兵力了,否則至少還可以進軍河西走廊。第一輪大擴軍中建立的十七個營,幾次大戰打下來,傷亡近三個營。

留守階州隻有三個營,駐守秦州、涇原道、蘭州府又是各兩個營,河州作為重點監控地區又必須四個營兵力,寧夏府也隻是駐守了一個營兵力,幸好得到了董府的全力配合。北方軍的機動兵力,隻能靜待正在加緊訓練的十五個營新兵了。

北方軍的進攻勢頭暫時停止了。

好消息是徐尚武總辦負責的蘭州機器局,第一批7.9毫米圓頭彈和75毫米炮彈成功出廠。

陳安當即暫停使用陳家莊軍火庫生產北洋軍所需彈藥,趕工生產了一批東北所需的6.5毫米子彈後,全力生產俄國人的火炮訂單。

至於北洋軍剩下的彈藥訂單,就全部交給蘭州機器局了,雖然交貨時間慢了點,尤其是利潤少了很多,但是也養活了機器局上千工匠,如果連同家屬都有六七千人不是。當然如果催的急了,陳安還是回動用陳家莊軍火庫進行生產。

火炮訂單,不僅是俄國人等著急用,陳安自己也需要大批生產進行換裝。

原本部隊換裝下來的火炮,陳安直接聯係了曹錕,對方現在統掌著全國軍火采購大權,大筆一揮,就全部吃下來這批換下來的75毫米和105毫米日式火炮。但是150毫米日式火炮,曹錕沒有要,理由是國內戰爭用不著這種吃錢的家夥。

也是,每發炮彈需要三十五兩銀子,四發砸下去,75毫米的炮彈都可以砸七發了,數量越多區別越大呀,何況大炮本身更是翻了倍的貴。

陳安不僅將原本的二個榴彈炮營正式換裝俄式105毫米加農炮,射程達到12000米,遠高於日式三八年105毫米野炮的10800米。

而且新組建了五個炮兵營,其中三個是裝備76毫米山炮的山炮營,主要用於快速機動作戰,一個是裝備122毫米榴彈炮的榴彈炮營,主要用於攻堅作戰,另外一個是新增了105毫米加農炮營。

所有步兵營中的支援火炮,全部換裝成76毫米山炮,一下子就釋放了三百公斤負重,如果全部拿來運炮彈,可以多運四十多發。

換裝下來的火炮一股腦銷售給北洋軍後,陳安非常高興的發現,換裝的成本減去轉手的收入後,北方軍實際上隻增加了六十多萬兩的額外支出,轉手的收入就消化掉了換裝的四分之三支出,擁有自己的軍火工廠真是好,省一兩銀子也是好事呀。

當然也有令人扼腕歎息的消息。

馮如在廣州飛行表演結束,準備降落時,愕然發現降落跑道上出現兩名幼兒在玩耍,緊急采取拉起再迫降方式的馮如失手了,飛機墜落在跑道一側,馮如先生送往醫院救治途中就不治身亡。

事後,突然出現在跑道上的兩名幼兒也神秘地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馮如墜機事件猶如霧裏看花,詭譎難辨,始終搞不清楚真實的原因。

在上海各國代理人之間混得風生水起的尼森伯姆,卻發來一個從洋人自己酒桌上聽來的消息。日本人也正在積極發展航空工業,對中國快速興起的飛機製造很是不喜。廣東孫大炮的身邊,到處都是所謂的日本人顧問,尤其是孫大炮幾次讚賞馮如後,日本顧問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很快,馮如就出事了,南方的飛機製造就基本陷入了停滯。

陳安摸摸鼻子,有些恍然了,既然南方有大量日本顧問會出事,那麼北方日本顧問更多,應該也有類似的事情差不多呀。

接到陳安的指示,情報司在北京的人員悄悄追蹤了一下中央政府的飛機製造事業。

情報司很快反饋回來消息,早在宣統二年,滿清政府就曾令留日歸來的劉佐成和李寶在北京南苑建廠製造飛機,甚至在宣統三年夏製成過一架試驗飛機,可惜試飛時不知什麼原因墜毀。

陳安感興趣了,日本人不喜歡的事情,他一定要去幹幹。

情報司在北京的人員,秘密接觸劉佐成和李寶,爭取他們來階州發展。尼森伯姆找到南方革命黨,直截了當地提出用還在階州大牢的黃鉞,換取全部馮如遺留下來的技術資料。

生活陷於貧困的劉佐成和李寶接受了邀請,攜帶家眷動身來到了階州,看到綿延漫長的鐵路線和巨大的鋼廠,恍如做夢一般,這是經碧口上岸,初到階州所有人的第一印象。

幾箱子的技術資料,也很快送到了階州。

滿臉胡渣,眼神黯淡無光,神情萎靡的黃鉞神情複雜地看了一眼繁華的碧口碼頭,有些蹣跚地走上了去上海的輪船,從此一去不再複返。

民國元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