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升級的技術(2 / 2)

北方軍也不客氣,通過尼森公司向德國軍工企業,提出了多項裝甲偵察車改進要求。

德國方麵很快就搞出了一款被命名為Sdkfz221的輪式裝甲車係列,重3.75噸,發動機功率75馬力,乘員依然為2人。

其最大時速達到80千米,可以行駛280千米;最大越野時速32千米,行程200千米。武備是一挺MG34機槍,裝甲為8-14.5毫米。

在大客戶北方軍的堅持下,德國人最終搞了一個改進版本,加裝了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被稱為Sdfkz222輕型輪式裝甲車。

至於通訊型號的姊妹車則被稱為Sdkfz223裝甲通訊車,乘員增至3人,保留了一挺MG34機槍的配置,但是車重也增加到4.4噸。

富有創意的德國技術員,還對車輪進行了特殊設計,隻要拆除輪胎後,就可以直接在鐵軌上行駛,非常有利於長途機動。

Sdkfz222裝甲車及其姊妹通訊車到達階州大本營後,十分喜歡的孫嶽等人,甚至幹脆為它們取了一個“觸須”裝甲車的外號,偵查專用嗎,就如同“觸須”一般四處探查。

但是不知怎的,最後傳出來的外號,居然變成了“毫須”,頓時讓人哭笑不得。

至於北方軍提出來的另外一個建議,要求增加裝甲車輛的越野機動能力。德國人也從善如流,很快琢磨起來半履帶式裝甲車的設計研發。

與之迥然不同的,蘇俄軍工專家也注意到了越野機動偏差的問題,他們給出的方案是改進BA-27裝甲車,將原來的4X2驅動型改成了6X4驅動型。

相比德國人費盡心思地重新搞一個半履帶式標準,直接增加兩個輪子顯然更快捷,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思考問題的差異性在此暴露無遺。

從北線退下來的李燮和軍團也進入了休整補充,隻是基層官兵非常驚訝地發現,重新發下來的槍械彈藥,不再是熟悉的美式7.62毫米口徑,而是德式7.92毫米口徑了。

第一批進入李燮和軍團的7.92毫米口徑槍械都用在了突擊部隊當中,結果差不多損失殆盡了。

ZH-29半自動步槍可拆卸彈匣設計立刻得到了一線官兵的好評,不僅可以快速完成任何時段的子彈填裝,而且步兵隻需要攜帶散彈就行,少了數十個彈夾的分量,也是一個有效的減重了。

但是隨後而來的持續了數年的抱怨,讓蘭州機器局的軍工專家們為之焦頭爛額不已。用慣了大八粒的北方軍士兵,對於雖然經過改進還是故障頗多的ZH-29充滿了不信任感。

於是,在整個戰爭過程中,ZH-29半自動步槍是在不間斷的改進中度過的,以至於陳安都為換裝了大八粒半自動是否值得認真反思了好久。

但是另外一款槍械,就如同當年換裝索米衝鋒槍一般,幾乎是立刻就被接受了,那就是恐怖的MG34機槍。

MG34機槍,全重12.1千克,另外還可以加配一個重達6.75千克的輕型三腳架,口徑7.92毫米,射速800-900發每分鍾。

火力熾盛的MG34機槍,無論是壓製,還是殲敵,都是一種令敵軍萬分恐懼的槍械。為了實現MG34機槍的列裝,北方軍甚至修改了一直執行的班級戰術編組。

按照德軍的班級戰術編組,步兵班一般是十個人,因為機槍子彈的消耗十分巨大,必須要有三個人是MG34機槍組成員。

主射手攜帶機槍和一個50發彈鼓,必要的時候可以在運動中采用腰射的方式,給自己的隊員提供火力支援。

副射手攜帶兩個50發彈鼓和一個250發彈箱。機槍組的第三人,則要帶上兩個250發彈箱,並負責從連部獲得機槍彈藥補給。

而北方軍的步兵班是十二個人,原本使用勃朗寧M1918輕機槍時,機槍組成員隻需要兩個人,現在換裝MG34就需要進行調整了。

根據戰術變化,步兵班人數依然不動,火力組由班長親自掌握,加上一個三人製的MG34機槍小組。除了主射手,班長配備二十發彈匣的索米衝鋒槍,另外兩人都配備一把ZH-29半自動步槍。

其他人則視情況,臨時編組成兩個小組,除了醫護員攜帶二十發彈匣的索米衝鋒槍,阻擊手配備一把98K步槍,剩下的人員則10發彈匣ZH-29半自動步槍和70發彈鼓索米衝鋒槍各三支。

戰術自然也發生巨大變化。

原本是在機槍掩護下,其他小組交叉掩護發起進攻,現在就要改為三個小組互相掩護,實現機槍運動殲敵了。

現在是大量換裝下來的舊式裝備如何處理的問題了,沒錢,再好的裝備也是肥皂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