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集中起殘餘的二十多輛八-九式坦克,進行了一次自殺般地反衝擊,馬上就如同一滴水珠一般,在北方軍坦克集群轟擊的狂濤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師團的火炮集群,還來不及調整射擊諸元,就遭到了狂掃而至的坦克集群炮擊,不少火炮甚至直接就被履帶軋成了破爛。
反倒是日軍的高射炮部隊因為位置略高,避開了坦克部隊的衝擊,緊急壓低了炮身後和LT-35坦克進行了最後的一場較量。
無數也並不多的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最終也無法擋住LT-35坦克集群的火炮攻勢。
半天時間不到,日軍三個師團崩潰了。
大部分的LT-35坦克,並不是給日軍的反擊摧毀的,而是突擊得太過瘋狂,導致沒油了隻好被迫停了下來。
坦克集群衝得太快了,隨進步兵分隊隻來得及占領重要的地點,根本來不及去剿滅混亂不堪的殘敵,後續的油料補給分隊更是找不到前出的坦克集群主力。
塵埃落定。
要不是北方軍實力不足,抽不出足夠的機動兵力進行圍殲戰,日本人的三個師團差點就要被包了餃子。
即使這樣,逃回北平的日軍潰兵,加上前期後送的數千傷重兵員,隻有不足兩萬人逃離了那個死亡漩渦。
四平外圍一戰,北方軍的步兵師依托防禦作戰,用八千多人的傷亡,拚掉了日軍進攻部隊一萬多人的傷亡。隨後,鄧寶珊瞞天過海,突然發動兩個裝甲師的大反攻作戰,一舉扭轉了戰局,以一萬多人的傷亡,吃掉了日軍三四萬人。
奉天關東軍總部,一片愁雲滿布。
德惠一個師團慘敗都是好不容易才壓下來的,現在四平三個師團敗亡如何能夠瞞得住呀,這麼大的敗仗必然有人要為此負責。
更糟糕的是,四平之戰三個師團敗北,已經將關東軍最後的機動作戰力量輸得一幹二淨,攻防態勢轉換已經不可避免。
不由的,很多日軍高層升起一個念頭,幹嘛一定要和蠻橫的北方軍接二連三作戰呢?
雖然更多的日軍高層在大聲叫囂,集全國之力,徹底擊敗屢次侵犯大日本帝國的北方軍政府,但是不少高層也同樣在思考,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和北方軍打得你死我活是否真的有效益,如果同樣的兵力去攻打像東北軍這樣的軟腳蝦呢?
北方軍階州大本營也在嘀咕,這個裝甲師的威力實在是有點大了吧?
以前也曾有過裝甲旅的編製,但是當時多是將坦克分散開來配屬步兵進攻,坦克營也沒有這麼多坦克,更沒有如此規模的坦克大衝鋒,導致裝甲集群的大規模突擊作用被低估了。
隻是裝甲師大規模進攻威力是大了,但是更重要的是龐大的後勤補給能不能跟上的問題了。不論是那些數量巨大的油料供應,就是大量被擊毀的坦克需要馬上補充,都是看軍方能不能有足夠的戰略物資可以支撐。
顯然,裝甲時代的戰爭,最終的依靠是一個國家的軍工生產能力了。
LT-35坦克的作戰效果,也讓北方軍為之滿意。
雖然火力不如八-九式坦克,但是綜合性能比日本薄皮坦克好多了。孫嶽等北方軍高層樂觀的估計,至少是三年內,LT-35坦克應該可以滿足北方軍的作戰需要了。
北方軍情報署的資料很快顯示,這個結論下得有些過早而且太樂觀了。
另外一個龐然大物蘇俄紅軍,雖然裁撤了坦克軍,但是絲毫沒有放鬆新型坦克研發的問題。吸取了伊爾庫茨克作戰的教訓,T-26坦克開始想方設法加厚前裝甲,以增強其防護能力,而改裝的45毫米口徑火炮足以在作戰距離內擊穿這個時代其他坦克。
更麻煩的是,蘇俄紅軍同時還研製出了另外一款新銳坦克BT-7快速坦克。
BT-7快速坦克,雖然前裝甲厚度不過22毫米,但是45毫米口徑火炮以及越野能力高達50千米每小時的能力,使得無愧於快速坦克這一美譽。
尤其是蘇俄紅軍也意識到了隨進炮兵支援的問題,居然搞出了一款BT-7A自行火炮,真的弄出了德國人提出來的裝甲炮兵概念。BT-7A自行火炮,使用了大炮塔設計,裝備了一門76.2毫米的團屬榴彈炮,專用於隨進步兵的支援火力。
北方軍沒有自行火炮,立馬就在技戰術上被落在後麵了。夏爾B1bis坦克倒是可以負擔起這個戰術,但是北方軍隻搞到原始版的夏爾B1,而沒有得到bis型號。
這些情報時遠東共和國搞到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爭取更多先進的LT-35坦克,他們更是感受到了蘇俄紅軍的龐大壓力。
階州大本營一邊撥付一批LT-35坦克給遠東共和國,一邊緊急下令熱河北方軍防區高度戒備,華北出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