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1 / 2)

為了搶救劉菊淡,幾個人忙作一團。

章樹人略微懂得一點西醫的病理。他見劉菊淡口幹舌燥,嘴唇起了一層幹皮兒,而且手腳發涼,感覺發冷,便斷定這是由痢疾引起的身體失水症狀。萍萍熬米湯給病人喝。章樹人決定改成糖鹽水。多年之後,一位醫生說,幸虧及時補充了糖鹽水,否則後果是很危險的。

大管家和一些學生家長,聽說劉老師病了,也都爭著送來許多草藥。章樹人一一道謝,卻不敢給病人用。他真後悔自己沒有學點中醫中藥知識,臨時抱佛腳,便找出一冊《本草綱目》來,拿著這些草藥對照著查看,徹夜研讀……總算認出了一味“元胡”--可以鎮痛;另一味是認得的“金銀花”,書上說可以消炎!還有,山東大漢李長辛說,“大蒜可以治痢疾”,章樹人也知道大蒜殺菌,便托山民們四出尋找。

……在大家的通力搶救之下,生命力極強的劉菊淡脫離了昏迷狀態,又一次“大難不死”,活過來了。當她見到屋子裏竟然擺著幾十種、總數不下幾十斤的各種草藥時,一股暖流湧上心田,好比所有這些草藥都在她身上發生了效力,哭著說:“我不能死,也不能走,鳳凰山的鄉親們需要咱這個樹人小學!”

但是,小學的課程卻受到了很大影響。章樹人又要講課,又要照看病人,加之他自己的哮喘病也犯得相當厲害……已經是捉襟見肘,怎麼也顧不全了。

劉菊淡心裏更急。這天,她勉強下地,也拿起那本《本草綱目》,對照著屋裏的各種草藥查看。她想從裏邊找出幾味醫治哮喘病的藥,可惜一樣也找不出、認不準……萍萍回屋了,還以為她在為自己找藥,就說:“您快躺著吧,我爸爸幾天幾夜不睡覺,不知道查過多少遍兒啦!能治痢疾的,就那麼幾種。等會兒他過這屋來,看見了您自己在查藥,沒準又要害得他幾天幾夜不睡覺……!”

劉菊淡也不解釋,順從地躺到床上。過了一會兒,近乎自言自語地說:“要是王雨農老師在這兒就好了!”

“王老師未見得比我爸爸更關心您!”

“你別誤會。我是說,王老師是教植物課的,這一路上,什麼野菜,能不能吃,他都認得。他一定也認得這些草藥。”

“那敢情好!可是到哪兒找王老師去呢?”

“要是能登報……唉!等我的病好了,我去找他們,還有周老師。咱們樹人小學要想辦下去,就得把他們找回來!”

“您說得太對啦。您還看不出嗎?我爸爸一到冬天就犯病,身體也累垮了……”說著,萍萍流下了眼淚。

誰料,章校長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用以代替停頓了的“巡迴教學”。

最近,鳳凰山上恢複了“趕圩”。就是北方農村的“趕集”。原來這個集市貿易的場地就設在最大的界牌嶺山寨裏。現在秋收已過,新年在即,各個深山小村寨的農民們便把自己的山貨、糧米、藥材、豬羊等等運到圩上來,賣錢,或者“以物易物”,換回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鹽巴、布匹、茶葉、煤油、洋針洋線,以及耕田、砍柴用的犁鏵、鋤頭、柴刀等等。山下的小商販也來趕圩做買賣了。章樹人去圩上轉了一圈兒,一打聽,他“巡迴教學”的那些深山村寨,幾乎都有人前來趕圩!而且,十天一圩,是老規矩,隻有農事大忙的季節才停一兩圩(去年冬天停圩至今,則是由於日寇進犯而停的)。章校長靈機一動,實在是他那“教育狂”的狂勁兒又犯了,不假思索便通知各村山民,請他們回去傳個話兒:樹人小學從下一圩開始,利用圩日在界牌嶺賀家祠堂裏加課,凡我校學生,都應該隨同家長前來趕圩,利用中午時間到祠堂聽課!散圩時再隨家長回去。如果家長不來趕圩,也可以跟著本村的成年人同來同歸,孩子們這樣肯定不會迷路……

說到做到。章校長今天中午便在賀家祠堂裏加了一課,給各個深山村的將近一百名學生授課三個小時。而且界牌嶺本村學生上午的課也沒有停--等於連續講課五小時,下午還有兩小時……他處於極度興奮之中,連萍萍端到教室裏的午飯也沒吃,不覺得餓,甚至也不咳嗽不喘了。

“這能支撐多久……”劉菊淡含著眼淚說。她痛恨自己,為什麼要鬧這場大病,“這不是把校長往絕路上逼麼?!”

“校長他……玩邪的啦!咱可不能見死不救哇……”李長辛急得抓耳撓腮,沒了主意。

萍萍索性哭了起來……他們三人都知道,章校長的狂勁兒一上來,誰也無法勸阻。這“圩日加課”的教學法又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熱烈歡迎--今天頭一課,家長們就不約而同地叫孩子送來了不少雞鴨蛋和臘肉,湊在一塊足有二十多斤。在這樣的“鼓舞”之下,章校長的新“發明”還改得了嘛!

“趕緊把周老師、王老師找回來吧!救救我爸一條命……”萍萍央告李叔叔了。

晚飯,章樹人吃得特別香,特別多。一不咳嗽二不喘,心情格外好。劉菊淡暗自捏著一把汗,當麵叫萍萍“不要再給你爸盛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