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北京話的特色(1 / 1)

任何一種方言都帶有地方特色,北京話也不例外。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也處於發展變化的過程中。

我認為語言有兩個層次。首先,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隻要你能夠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別人能聽得懂,可以互相交談就行了。其次,語言是一門藝術。生動、準確、精彩的語言,豐富的詞彙,悅耳的音調,能夠給人以審美的享受,那就進入藝術的境界了。

不妨從這兩個層次上研究一下北京話的特色。

國內大力推廣的普通話(國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的語言。這種選擇,大概是由我國曆史情況決定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搖籃。秦漢以後,中原仍然是繁華之地。如果把政治、商業、交通、戰爭等因素與語言的發展聯係起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方話流傳的地域最廣--華北、西北、東北,乃至四川話都屬於北方語係。因其廣,才易懂;又因其逐漸改變難懂難念的語音語彙,才易於傳播。這實際上就是向著“普通話”發展的漸進過程了。

作為工具的北京話,就具有清晰易懂的特色。北京是七百多年的帝都,元、明、清以來,除了短暫的例外,它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現在又是交通中心。這些因素使北京話帶有“官話”的性質。同樣的原因,又促使北京話變成一種“開放型”的語言,善於吸收融通多種方言的精華和養份,使自身變得清晰易懂和豐富起來。

到北京作皇帝和當官的,經商和趕考的,全國各地各族人都有,語言不通怎麼辦事?所以大家必然要創造出一種“普通話”來。正因如此,北京話就最講究“四聲”分明、咬字真切、語音清晰。“您貴姓?”北京人就絕不會費事地說:“敝姓王,三橫王,不是大肚黃。”也不會掰著手指頭說:“四個,不是十個。”

作為藝術的北京話,具有非常豐富的詞彙和獨特的幽默感,北京是出語言大師的地方。相聲大師侯寶林的成功,就在於他天才地掌握了北京話的幽默感和哲理性,使自己的作品和表演不停留在滑稽的低層次上。《改行》和《關公戰秦瓊》等段子,笑過之後還能令人落淚,能記一輩子。羅莘田(常培)先生曾任語言研究所所長,大學問家,他在精通北京話的基礎上去分析各種方言,學什麼像什麼,堪稱奇才。在文學--書麵語言方麵,老舍先生是公認的語言大師,他留下了上千萬字的作品,無論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還是話劇《茶館》,或是散文和大鼓詞,都是用純粹北京話寫的。讀著他的作品,您就會相信北京話是藝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了。至於曹雪芹大師,他的《紅樓夢》不但是生活的百科全書,更是一座語言的寶藏。也許有人說,那不是北京話吧?是的,其中有江蘇方言,但也是北京話--融彙了其他方言的北京話。這也是北京話的特色之一,就像京劇能夠吸收其他劇種的唱腔一樣。京劇韻白中有南方字音,則更顯得韻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