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北京話(1 / 1)

地道的北京話也是一種方言。如今,真正說北京話的人並不太多。連我這樣的老北京,也隻在寫“京味小說”的時候才使用,平時都說普通話。

北京城區500萬居民之中大約隻有100萬是老北京人,他們還說北京話。城近郊區的菜農,約30萬人,說北京話。譬如京西海澱、四季青、玉淵潭的農民,祖祖輩輩進城賣菜,至少有80年曆史了;六郎莊的農民往城裏運送著名的京西稻米;玉泉山的人推車進城賣甜泉水;門頭溝的駱駝隊進城送煤;以及黃土崗的花農進城賣鮮花,都是年代久遠的傳統生意,常來常往,所以他們至今都說北京話。我還發現,北京城東北100餘華裏的檀營鄉民說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原來他們大多是滿族,前清八旗兵丁的後裔。檀營位於京城通往承德行宮避暑山莊的禦道中途,當年屯駐重兵的所在,營這個地名本身就是兵營的意思。辛亥革命以後,這些兵丁及眷屬也就流落在當地務農了,如今他們的後代不但保留著滿族的風俗習慣,還成立了滿族自治鄉。無獨有偶,京東200多裏的馬蘭峪人也說北京話。這裏屬河北省遵化縣,是清東陵附近的小鎮子,一打聽,他們大多是清朝守墳人的後代。那皇上、皇後或尚未出嫁的公主去世了,便有許多建陵和守陵的人在此落戶,甚至有宮廷的大官攜帶家眷奴仆數百人來此地落戶,養植皇陵園的鬆柏林木,維護風水景觀,以盡遺臣之愚忠。

有趣的倒是北京城區的孩子們都說北京話。不論其父母來自何方,也不論父母的鄉音改了沒有,反正這些出生在北京的孩子們本身都是“小京油子”。語言是一種社會的文化。雖然北京城裏的老北京隻占1/5,但是比起口音濃重的“老西兒”、講話有如放機關槍的“老廣”,或者操蘇儂軟語的吳越之人,比起各省各地移居北京的外來戶,老北京仍是絕對多數,所以,孩子們一旦進了幼兒園,一上小學,很快就說起北京話來了。你若問一個中學生,“你是哪兒的人呀?”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北京人!”再追根刨底,他也許會說:“爸爸是四川人,媽媽是雲南人,可我是北京人。”幸虧如此,人類最美好的語言之一種,地道的北京話也就由這些孩子繼承下來了。

最悅耳的北京話在哪兒才能聽到?買賣人那裏不行,老北京的商人過於油腔滑調,“京油子”的綽號大概就是他們賺來的。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也不行,她們一天到晚報告站名,唇幹舌燥,便發明了一種“省力語言”,又建築在北京卷舌音的基礎上,說起來嘀哩嘟嚕,好像嘴含一枚大棗兒,讓人聽不清。老式四合院裏的北京話雖然地道,可惜老頭老太老掉了牙,說話漏風,也不好聽。恐怕隻有女中學生說話最好聽,抑揚頓挫,四聲分明,溫馨俏麗,字正腔圓。大學的校園裏就不中聽了,全國招生,南腔北調,既使是北京的女孩子,上了大學或者走進工作單位,她們也就漸漸地說起普通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