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湘菜(1 / 1)

湖南菜是中國八大菜係之一,很有特色。

郭沫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洪波曲》裏把湖南菜的特點概括為三個字:鹹、辣、多。有些湖南朋友看了之後就搖頭,客氣地說:“郭先生在長沙和衡山短暫停留,又是戰時逃難,怕沒遇見名廚師吧!”

其實,郭氏的論斷自有幾分道理,據我這個先後在湖南生活過十年的後生體會,他概括的這三個字,每個都是實情,隻是簡單了些。

前幾年,我隨瀟湘電影廠的五位朋友到上海小住,對於清淡而帶甜味的江浙菜,他們都說:“可以吃著玩,但是不下飯。”很快便叫長沙的人帶來了辣椒炒鹹豆豉,拌在飯裏,笑著說:“這才吃得飽!”

關於辣味,更有民諺為證: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1982年湖南報載:長沙市居民,這一年平均每戶消費幹辣椒15公斤。夫複何言!

再看看這個多字。據我對比觀察,湖南的農產品價格比北京、上海、廣州都低得多。目前在北京,200元一桌菜,很可能吃不飽,令人哭笑不得;若在長沙,100元的菜就吃不完,而且質量也超過北京的酒家。要是到了縣城的小飯館一元一盤的紅辣椒炒鮮筍,端上桌來嚇人一跳:一尺二寸的盤子盛得冒尖。拿到上海可以分成四盤不嫌少。特別是餐具大得出奇。竹筷子一尺二寸長,羹匙比廣州的大一倍,使你弄不清這是不是飯勺?

近幾年,實行開放政策以來,國內外的旅遊者到湖南的日益增多。對飲食的需求也多樣化了,僅僅“鹹、辣、多”就有點守舊之嫌。餐具好改,份量少些也好辦,這有利於降低成本嘛。再就是請名廚出山,帶徒弟,恢複傳統的風味菜,而且辣椒單置,由客自取。

李六如先生在《六十年變遷》裏寫青年毛澤東最愛吃辣椒炒臘肉。此話不假,臘肉和各種鹵味至今仍是湘菜的重要內容之一,與粵菜、川菜中的燒臘又有不同。毛澤東還喜歡吃長沙火功店的油炸臭豆腐,那的確是好吃得很,不過,近年也有改進,譬如蓉園賓館就能炸出沒有臭味的“臭豆腐”來,更受外地顧客歡迎。

湘菜中的瓦元魚(團魚)、東安雞、酸菜炒雞皮、炒牛百葉、清炒鱔魚絲、菌油豆腐等,較大的酒家都常年供應,烹調技術也在不斷提高。隻不過廚師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投以辣椒,多放了鹽。顧客提出意見時,他們還感到委屈,“個(這)裏是長沙噻!不辣不寒(鹹),哦斯(怎麼)掏(吃)得下飯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