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周敦頤在《愛蓮說》裏寫道:“……餘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這是文人筆下的蓮花,把它人格化了。如從經濟觀點來看,蓮的好處也很多,簡直渾身是寶。除了蓮子是眾所周知的滋補佳品之外;鮮藕既是果品,又是名菜,藕粉更是老幼鹹宜的美食;蓮花,有觀賞價值,它的花粉、花蕊、花托,與藕節、葉莛,皆可入藥;蓮蓬殼可提取染料;荷葉也是時鮮美味的上等包裝品。
文人筆下描繪的蓮荷,我以為隻是湖蓮。楊萬裏的佳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便是證明。其實,蓮有兩種,觀賞價值高的,是湖蓮,包括池蓮、塘蓮,江南水鄉比較多,莛高葉大,花也大,高過人頭,采蓮船隊鑽進了湖蓮叢中,是隻聞歌聲不見人的。而且,采蓮女並非坐在船裏,而是側身站立在柳葉形的小木船上,以竹篙撐船,站著采摘蓮蓬,坐下就夠不著。但是,湖蓮的蓮子產量並不高,一畝水麵也不過收得百十斤。我到洞庭湖濱去看過那成千上萬畝的湖蓮,蓮農說,老藕挖不盡,盤根錯節,竟然在水下結成了“藕山”,泥土僵住了,反而妨礙新藕生產,影響蓮子產量。
另一種叫田蓮,是人工種植在水田裏的。由於年年秋後將水放掉,耕翻土壤,老藕挖得幹淨;早春重新栽種優良品種的新藕,灌水、施肥,像種植水稻一樣精心管理;還可放養鯽魚,收到“魚蓮共生”的效果……每畝可收蓮子四五百斤,經濟價值是很高的。
田蓮密植,花葉均不如湖蓮那麼大,那麼美,也高不過人頭,隻是蓮蓬和嫩藕生得多。我到湖南湘潭的蓮鄉去參觀過,那裏的田蓮也是成千上萬畝!而且花期集中,據說農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仙子的生日,在這前後個把月裏,是盛花季節,說聲開花便一齊開放,真是百裏飄香啊!
這些年,國內新建和恢複了許多生產蓮子的基地,選用優良品種,科學種田,與外貿部門掛鉤,除供內地消費之外,還大量出口。福建的“建蓮”,湖南的“湘蓮”,都是上品。湘潭蓮子質白肉厚,漢唐時期就被選進皇宮了,所以又叫“貢蓮”。這裏的蓮農與我交談中,譏笑我吟哦的一首古詩,“采蓮南塘秋,荷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他們哈哈大笑著說:“我們采蓮蓬啊,要選那發黑發紅熟透了的,蓮子鼓鼓的,由膠質變成了粉質的蓮子,曬幹了才能保住產量。像你們文化人說的,蓮子清如水,那還不造成減產哪!”